世园会迎来“广东日”活动:用全球化语言讲好生态故事

2019-07-12 07:00:08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世园会迎来“广东日”活动:用全球化语言讲好生态故事

7月11日,游客在南粤园参观。新华社发

古时,从八达岭长城到南粤小镇,要跋山涉水,跨越漫长驿道。如今,走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博会,“南粤园”的各色鲜花就盛放在长城脚下,钟灵毓秀的岭南风情尽收眼底。

7月11日—13日,北京世园会举行“广东日”活动。活动主题为“南粤水岭南风世园情”,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贸促会、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厅承办。

满园芳华,引人驻足。“南粤园的设计和风景独树一帜,很灵秀,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延庆当地居民卫振林赞不绝口,“世园会开幕3个月,我来了10多次,光到南粤园就有6次”。

像卫振林这样的“回头客”还不少。对他们来说,长城脚下的“广东绿”、世园会里的“岭南情”最是难忘。

“3个月来了6次南粤园”

南粤园占地2500平方米,水乡为底、厅廊作画、山石点睛。

记者环园行走,途经南粤坊、入胜亭、丝香阁、倚翠廊、蝶翠轩、盆景园、里仁洞、琉璃宫等地,南粤寄思、南粤记忆、月照仙馆、故乡水韵、洋塘荷风、花房晨光等六大景点穿插其中,短短一程就能体验岭南四季不同的美。

“广东日”活动第一天,南粤园内更是琳琅满目、亮点纷呈。现场不仅展示了古琴艺术、汕头工夫茶艺、莞香制作技艺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展出了广绣、珠绣、广东醒狮、非遗玩家等创意作品。

古色古香的工夫茶艺展示现场,卫振林一边品尝来自广东潮州的“宋种”凤凰单枞茶,一边告诉记者,世园会开幕以来,他6次来到南粤园,平均每半个月就来一次。

活动开幕式上,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艺节目接踵而来,更让现场观众流连忘返:广东醒狮《狮跃梅花桩》、杯花舞《杯花声声迎客来》、粤剧《花好月圆》、木偶戏《木偶书法》、广东音乐《鸟投林》《步步高》、梅州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普宁英歌《英歌雄风》、歌舞《岭南的请柬》……

“广东日”活动亮点频频的背后,是广东坚持打造“绿色生活·美好家园”的生态理念,是日益凸显的绿色发展成果:

——空气改善。2018年,全省大气六项污染物年浓度均值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新低。

——排污更少。2018年,全省排查“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10.7万家,完成整治约5.6万家。

——转型加快。全省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水质优化。全省主要江河水质保持优良,2018年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9.2万吨,新建成配套管网近8000公里。

新技术“活化”南粤古驿道

“这个VR视频很有新意、很用心,就像自己现场走了一遍古驿道。”南粤古驿道展台前,不少游客扫码体验“VR看古驿道”,赞不绝口。该VR视频由广东省地图院制作,多角度展示古驿道魅力。

“我们带了1万份纪念礼品来‘广东日’活动,专门宣传古驿道,很受游客欢迎。”古驿道展台工作人员说,只要扫码关注并体验VR,即可免费领取一份纪念礼包,其中包括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精美台历、宣传折页等。

世园会在长城脚下举办,长城是古时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军事要道,南粤古驿道是中华民族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两者互通互补。

广东将古驿道元素融入“南粤园”,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南粤古驿道文化:

——溯源“海上丝绸之路”。广州黄埔古港、湛江徐闻古港、汕头澄海樟林古港和江门台山海口埠4个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见证了广东2000多年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展示广东文化自信。如今,古驿道保护利用更注重古驿道沿线传统文化挖掘,活化了一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推动广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古驿道保护利用将民生放在首位,开展研学、游学、旅游、健身,常态举办定向越野大赛、文化创意大赛和多样文化展示活动,支持沿线农产品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推动沿线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

——传承“红色”精神。广东注重挖掘形成若干条红色线路,让南粤古驿道成为承载革命精神的体验式红色之道。

——打造开放式自然历史博物馆。广东采用生态化、低成本的手法先后修复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和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普长廊,使南粤大地可读、可触、可学。

红树林在长城脚下“安家”

世园会四大核心场馆之一的植物馆,由广东企业万科集团承建。其热带植物主题温室汇聚了1000多种、2万余株珍贵植物,其中50%的树种来自广东。

“如果植物馆是一场精彩大戏,那么广东红树林就是我们长期运营的‘主角’。”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世园会植物馆馆长丁长峰这样形容。如今,植物馆内红树林面积达280平米,聚集数十种、400多株红树林植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红树林池。

移植红树林并非易事,不仅要用恒温15摄氏度的保温箱运输,还需用蚝壳、海盐等制成红树林赖以生存的“海水”,确保移植后的红树林能顺利生长。在植物馆温室地下,净化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净化“海水”,还可以营造潮起潮落的效果。同时,控温系统让室温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并达到热带植物所需的湿度。

“红树林在长城脚下‘安家’,这样的美景是广东的也是世界的。”丁长峰说,北京世园会是我国主办的一场国际盛会,广东在中国的主场上向世界有力传达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

为了讲好广东的“绿色故事”,万科组建了一支国际化、多元化的团队设计建造植物馆。“团队设计师里有中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我们还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深度合作。”丁长峰说,“要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广东的故事,就要用全球化的语言。”

岭南“妙笔”挥洒中华文化之美

“南国珠水清波浥,粤地云山绿树绮。”南粤园门楼处,一副楹联意趣盎然,写尽岭南园林之妙。一路深入园中,亭台楼阁处处有匾额楹联,书法艺术与园林景观交相辉映,凸显岭南文化之美。为匾额楹联题字者,是著名书画家、幻象主义绘画创始人刘佑局。

“在世园会这场国际盛会上,南粤园成为面向世界的文化景点。园内的楹联、匾额要与岭南特色园林相衬,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刘佑局说,创作这些书法作品时,他不断研究、摸索南粤园的文化定位,力求兼顾历史厚重感与现代灵动感。

这也是刘佑局的一次新尝试。“书法更多的是表现一种艺术气场,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的气场。”刘佑局认为,要在书法里发现绘画,在绘画中寻找书法的情感。“近几年,我在现代抽象绘画与草书书写中找到了结合点,最终形成西方主流社会认可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刘佑局希望,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借助世园会等国际盛事平台,推动中国书法文化“走出去”,让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在世界艺术殿堂绽放更闪亮的光芒。

“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书法艺术走出去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具有一定的分量。”刘佑局表示,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沉淀,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书法家,比如陈白沙、康有为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时至今日,岭南文化更表现出不断创新的时代文化特征及生命力。

除了书法艺术,南粤园还集中呈现了新会葵艺、潮州木雕等广东非遗技艺。在刘佑局看来,这是展示丰富多彩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极佳方式。“南粤园本身就展现了岭南水乡特色,通过对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融汇呈现,更能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历史传承。”

南方网全媒体特派记者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