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图片来源网络最近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河南郑州的刘先生按照小区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好不容易排长队才轮到自己,没想到手机收到个人信息提示说
图片来源网络最近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河南郑州的刘先生按照小区要求参加核酸检测,好不容易排长队才轮到自己,没想到手机收到个人信息提示说已经检测过,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这个假冒身份的人还在网上办理了11笔贷款且从未逾期。随即,刘先生到公安机关报了案,民警花了3小时找到人,事情在进一步调查中……
图片来源网络我们来看这件事里的几个重点:
1.刘先生自述在2018年时曾丢失过身份证,而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补办临时身份证。公安机关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的相关规定:公民在丢失了身份证之后,需要在自己的常住户口的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进行申请补办,当公民在进行申请补办身份证的时候就已经是向公安机关反应自己证件被丢失了,系统会自动标识更替也不需要再单独进行申请挂失。刘先生很有可能是长时间不使用身份证在丢失后没有引起注意。
2.无论捡到身份证的人是无意拾得去有意冒用,还是有计划去利用别人的身份做有利益的事,都属于涉嫌违法,如果情节严重,还会涉嫌刑事犯罪。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捡到身份证的人用捡到的身份证进行贷款等利益活动,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规定: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刘先生可以到相关银行对所贷款项进行身份核实,要求与银行签署的贷款合同无效,不予以负责且追究该银行工作人员在核实身份工作中的失误责任。
4.全员进行核酸检测,无形中个人信息会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是被谁泄露出去的?网络上300元就可以买到几万个客户的联系方式。此前在相关事件中,据央视调查,有人利用网络数据的BOG窃取了个人信息暴力谋取利益。诸如此类事件的还有,平时的网络考试、注册公司时的信息、扫码活动等等,都有可能引起个人信息的泄露而导致收到很多推销电话的骚扰。
图片来源网络冒用身份者有可能是犯罪为了隐藏身份而畏罪潜逃者;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工作侧面也是一个个人身份信息核查工作,如每10年的人口普查需要核对信息,诸如某某明星演唱会中核查信息抓到了逃犯等等都能得到“意外收获”。最后还是提醒大家,身份证是代表一个人身份出入最直接的东西,需要小心保管切勿成了他人冒用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