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火星征途”科学传播工作营在京启动

2020-08-04 15:44:35
来源:

  【摘要】   来源标题:天问一号:火星征途科学传播工作营在京启动  8月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北京天文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清华大学文化创

  来源标题:“天问一号:火星征途”科学传播工作营在京启动

  8月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北京天文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协办的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在北京天文馆启动。多位航天、天文领域专家围绕火星探测相关话题,共同打造了一场探火的科学传播盛宴。

  火星,这个荒凉空寂、砾石遍布的红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邻。从西方的战神玛尔斯到东方荧惑,从儿时熟悉的火星叔叔马丁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无不反映了我们对这颗近邻星球极大的兴趣。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顺利发射升空。此次任务为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发射任务。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后,经过大约7个月的飞行,于2021年2月将到达火星,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

  在探月工程日趋完善后,中国航天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开始向更深远的外太空进发。我国的行星探测工程以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命名,寓意着探求宇宙科学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测火星到底难在哪里?关于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的?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为观众讲述了火星探测的概览,并分析了探火工程的八大难题。他表示今年全球发射的三个火星探测器各有亮点,天问一号一举三得,有望创造奇迹。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刘茜讲解了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火星的奥秘的,这次火星探测工程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火星的认知。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邓帆博士以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历程为主线,对比国外的技术发展路径,探讨了未来火箭的研发趋势和任务需求。

  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采用专家讲座+线上工作营的创新形式,联结科学家、大众媒体和文创机构,叠加媒体机构的内容策划能力和文创机构的创意创造能力,分设多个线上工作小组,通过选题创意、交流讨论、协作互动等环节,共同创作出专业、准确、形式多样的科学传播内容。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表示: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2020年的系列活动将成为连接科学家、媒体工作者、文创工作者及大众的一座桥梁。科学呼唤创新,科学传播呼唤创新,相信这一系列活动将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宋雅娟)

  8月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北京天文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协办的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在北京天文馆启动。多位航天、天文领域专家围绕火星探测相关话题,共同打造了一场探火的科学传播盛宴。

  火星,这个荒凉空寂、砾石遍布的红色神秘星球,是地球的近邻。从西方的战神玛尔斯到东方荧惑,从儿时熟悉的火星叔叔马丁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无不反映了我们对这颗近邻星球极大的兴趣。

  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顺利发射升空。此次任务为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发射任务。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后,经过大约7个月的飞行,于2021年2月将到达火星,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

  在探月工程日趋完善后,中国航天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开始向更深远的外太空进发。我国的行星探测工程以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命名,寓意着探求宇宙科学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测火星到底难在哪里?关于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的?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之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为观众讲述了火星探测的概览,并分析了探火工程的八大难题。他表示今年全球发射的三个火星探测器各有亮点,天问一号一举三得,有望创造奇迹。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刘茜讲解了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火星的奥秘的,这次火星探测工程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火星的认知。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邓帆博士以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历程为主线,对比国外的技术发展路径,探讨了未来火箭的研发趋势和任务需求。

  天问一号:火星征途活动采用专家讲座+线上工作营的创新形式,联结科学家、大众媒体和文创机构,叠加媒体机构的内容策划能力和文创机构的创意创造能力,分设多个线上工作小组,通过选题创意、交流讨论、协作互动等环节,共同创作出专业、准确、形式多样的科学传播内容。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春表示:刊媒惠-科学传播工作营2020年的系列活动将成为连接科学家、媒体工作者、文创工作者及大众的一座桥梁。科学呼唤创新,科学传播呼唤创新,相信这一系列活动将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