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扛大旗,追梦赤子心

2019-09-12 10:00:08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后生扛大旗,追梦赤子心

8月27日,俄罗斯当地时间凌晨3点,经过19个小时的等待和比赛,郑玉辉收拾好工具走出喀山中央体育馆。对他来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最后一个比赛日格外漫长。

时光倒流半年,北京时间凌晨3点,经过19个小时的训练,这位22岁的广东籍国手走出基地。再过5个小时,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训练了。“我想拿金牌。”他说。

8月27日当晚,郑玉辉跳上本届世赛最高领奖台,大吼一声。“经历了申诉和调解,能否夺金,心里没底。当听到冠军揭晓,是我的名字!太高兴了!”他说。

“每天都不松懈,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中充满斗志。面对技术难度大、综合功能多、质量要求高的赛题,最终只有3名选手完成整套机构组装与控制,我们的选手是其中速度最快、控制最好的。我怎能不为这样的后生感动!”他的总教练、大赛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副院长谢晓红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9年8月,22位来自广东的“95后”“00后”代表中国出征世赛全部“命中”,拿下8金、3银、1铜及8个优胜奖,再一次突破自我,为中国代表团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仅包括传统强项的成功卫冕,也有很多新项目一举夺魁。

“广东拥有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环境催生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需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高端、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诞生也是自然而然。”移动机器人项目的冠军“00后”胡耿军的教练庞春说。

“广东产业转型快,以前的教学模式很难跟上企业发展要求。因此广东开展了技工教育改革,这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现在的专业设置综合性更强,根据行业需求和世赛要求进行培养。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国内或国际的比赛上,竞争力都比较强。”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获得者、24岁的陈鑫鹏说。

超高技能:

“赛场我比较淡定,因为训练时快崩溃都能继续切”

早上7点半,22岁的田镇基准时醒来,刷牙、洗头、洗脸后,衣服都没换就戴上眼镜出门训练了。

因为他每天连睡觉都穿着大红色的国家队训练服。这位年轻的数控铣项目国手说:“发了好几件,我就想时刻穿着,让自己保持在备战的那种氛围中。”

“从省选拔赛开始大概通过了17轮的考核,可能是考核最多的一个项目。”田镇基介绍,平时训练就常常模拟世赛进行。“比赛分三个模块,时长共约20小时。我先拿到标有零件轮廓和尺寸标注的图纸,需要通过编程,让机器按照图纸要求,分别在铝件和钢件上进行数控加工,把毛坯打造成成品。一般尺寸误差要在正负0.01-0.02毫米以内才能够得分,然后根据这些得分来判定分数和成绩。”

0.01毫米,相当于一般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零件尺寸精确到如此程度,可见操控机器技艺之高超。而在本届世赛中,即便面对提高至0.008毫米的公差等级,田镇基仍然不辱使命,一举拿下世界冠军,实现我国在数控铣项目的“三连冠”。

在这三位冠军的“金牌教头”林金盛眼里,田镇基最大的特点是刻苦训练带来的稳定性。“如果训练进度没完成,他连饭都不吃,非常自律。心态不错,发挥比较稳定。”

“我懂得舍取,所以能处理好压力。”田镇基回应,“遇见难题我就先不做,起码要把轮廓做出来,把题目做完。经历了近二十次考核,大起大落都已经体验过,能想到的问题专家教练都帮我想完了,‘这里断了把刀怎么解决’‘这里工件错位怎么解决’……让你想办法然后模拟是否管用。有时候训练到最后,已经快崩溃的状态下,还可以在那里继续切。等到了赛场上,已经不太有让人波动很大的问题了。”

斗志昂扬:

“拿出实力竞争到底,我想赢”

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预想到突发情况。

郑玉辉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比赛日,自己等了14个小时才得以继续。疲惫焦虑的时候,他回想起训练时流下的那些汗水。

在位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项目总基地,郑玉辉动作麻利,神情严肃,在机器间来回操作,额头上汗珠点点。面前闹钟显示,时间还剩2小时。“按照世赛标准来训练。”直到计时结束训练完成,他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想拿下巴西队,终结他们的‘三连冠’。”他腼腆,但谈到目标时很直接。一旁大屏幕上,他的时间从早8点到晚12点,以15分钟为单位,被红、黄、蓝、橙、绿、紫、粉、灰等色块“瓜分”,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事情。比如,大面积的橙色代表“电气和气动安装”,红色则代表“铣削加工”。

“这不算什么,训练最苦时试过连续二十天从早上8点到凌晨3点,真得靠意志撑下来。”相比于传统强项数控铣,我国在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上连年冲击金牌,但都未能登顶。

这是一个综合性项目,考验选手从铣床、车床操作到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模块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从比赛环节的复杂程度还是工作强度来看,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比赛都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

出征前,郑玉辉圆圆的娃娃脸上写满了“想赢”。

赛场上,他看到了试题——组装一台伏特加机械手自动倒酒装置,需要在比赛第一天至第三天在车床、铣床上完成22个零件加工,同时完成部分电气线路、气动控制的自动化控制板安装,比赛第四天完成倒酒装置机械部分组装、自动化控制部分安装、PLC程序控制,最终实现机械手自动化倒酒功能。

“上了赛场,前三天都发挥得比较好。到第四天只剩最后一个模块,因为我此前做得快,剩余时间比其他选手多两个多小时。就在我们在赛场等候零件检测准备进入装配时,其他国家选手提出申请要延长比赛时间。在比赛还剩最后3小时突然申请延时,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中国专家组坚决反对、据理力争。”

郑玉辉说,当时自己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违背规则的事情不做;第二,拿出实力和对手竞争到底。“我向专家组组长谢老师汇报情况,说我的状态不错,一定会全力以赴、火力全开,请他们顶住压力。”

紧要关头,谢晓红让郑玉辉趴着休息会儿。“养足精神,比赛一定还会继续,做好自己的就行了。”她一边定军心,一边积极争取组委会介入调解。这样的坚定和积极作为让局势有所起色。

“晚上十点,比赛终于继续进行,其他选手提出延长时间的要求被拒绝了。”郑玉辉坦言,当听到自己是冠军时,所有压力释放,有一种梦想终于触及的轻松感和成就感,特别舒坦。这个23岁的男生性格也很“综合”,兼具理性和感性。“说明实力最重要,把每一步都做好才能有最后的结果;感谢教练和专家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我,希望能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

创新突破:

团队配合心手合一将“连冠霸主”挑落马下

不仅在单人项目中勇往直前,我国选手在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中也赢得很漂亮。

这是一项考验团队合作的项目,今年的赛题是制造一台全地形电动轮椅。中国队的三名选手中,有两位来自广东。

“开始!”裁判一声令下,各国选手以百米冲刺之姿从起跑线冲出。只见三位国手火速打开面前的黑色箱子,从中取出一台轮椅,相互配合装上电源等几个部件后,一名选手坐上电动轮椅,冲向约2米外的终点线。

“不到30秒!”赛场外,一名用手机计时的观众惊呼,“虽然我不是这个项目的专家或选手,但很明显可以从完成时间感受到不同队伍间的实力差距。”

原来,其他参赛队伍是把一台电动轮椅的零散部件几乎从头组装。“而我们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能把轮椅降到很低的高度,拆卸小部分零件就可直接装进箱子,拿出来后只用小范围组装即可。”广东籍国手陈鑫鹏介绍。

正是中国队采用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在拼装环节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敢创新,尝试过很多不同方式,包括其他参赛队伍的方式,才最终确定了这套最佳方案。”另一名广东籍国手曾祥博说。

在机械结构和设计理念上的优势,为中国队最终摘金打下基础,但冠军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做到一半,来自陕西的队友告诉他俩:“电路板炸了!”

“当时我就想,我们三个人都是各自领域全国选拔上来的顶尖选手,相信队友的专业能力。炸了之后电路板很难修好,要重做,那我们可以帮他分担后面的事情。”曾祥博说。尽管在赛场上鲜有语言交流,但三人之间的充分信任带来了强大的默契,让他们临危不乱,最终以显著优势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广东省第一、全国第一都拿到了,这一次就是冲着世界第一来的。梦想实现的时候,真的感觉:技能成就完美人生。”曾祥博眼睛笑起来弯弯的,满满的喜悦溢出来。

以团队配合拿下强劲对手,广东选手带来的惊喜不止一个。

今年2月才刚满18岁的“00后”胡耿军与队友联手,在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将五届冠军韩国队挑落马下。

该项目重点围绕机器人的机械和控制系统,考核参赛选手在设备设计、生成、装配、组建、编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比赛设置了6个已知场地图,每天还会新增加2个未知场地图,选手每天早上要从这8个比赛图中抽取1张作为当天比赛项目。

“除了第一天,剩余3天我们抽到的都是全新的未知场地图,挑战很大。”胡耿军说,“克服困难的关键在于两个人配合。”最终,胡耿军与队友设计的移动机器人在稳定性、组装速度和工作效率上优势突出,打破韩国队垄断,一举摘得该项目金牌,更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积极有为:

十年磨剑终成器战胜自己也是胜利

“人都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黄晓呈出征之前,我国代表团已经连续四届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数控车项目,但一直未能夺冠。今年这位22岁的广东男生肩负着再次冲金的重任,这让他一度压力很大。

“之前比赛因为太紧张,围观的人多,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只拿了第二。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比赛,一方面提高技艺,另一方面也是调整稳定我的心态。”他说。

世赛赛场上,黄晓呈的工作台恰好又在走道旁,不断有参观团队停留、围观,甚至有游客拍照时不小心开了闪关灯。“沉迷于眼前的工作,就可以忽略周围的环境与声音,甚至完全与外界隔绝。”沉稳、专注,是这位年轻人如今的显著特质。

比赛第一天,韩国选手就出现了失误;比赛第二天,巴西选手又出现失误。两位强劲对手接连出现失误,黄晓呈却丝毫不敢懈怠。“我告诉自己,比赛还没有结束,不到最后一刻都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十年磨剑终成器。他“稳”到了最后——以766分的总分稳夺金牌,甩开获银牌的瑞士选手整整15分。以难得的高分差荣膺“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获得者”。

本届比赛,还诞生了历届广东选手中第一位获得金牌的女选手——1998年出生的温彩云。娇小文静的她,却有一颗沉着冷静的“大心脏”。

在喀山四天,温彩云的比赛要历经18小时——1小时款式设计、3小时的裙子打版与排版、12.5小时的大衣设计与制作、1.5小时的立体裁剪。“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服装后背空间放得不够,差点没能缝合上,当时距离比赛结束只有十几分钟了。但我对自己完成整个流程还是很有把握的,所以没有觉得特别紧张。”她说。

强大的自信源于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光是今年4-8月,温彩云就制作了40多件各类时装,应对各类赛事考题要求。针对项目上百个打分点,熟练操作各个环节。

战胜对手,战胜自己。本届大赛中,还有不少广东选手表现优异,虽未能夺魁,却也刷新了很多纪录。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的罗丽萍、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的何定钧、珠宝加工项目的陈奇亮收获银牌,均是中国队参赛以来历届最好成绩。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的卢森锐收获一枚铜牌,还有精细木工等8个项目选手收获了优胜奖。

精细木工项目优胜奖获得者翟梓曦说,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比赛第一天拿到图纸时,自己还是有点措手不及。“题目跟平时的训练差别很大,改动大概在八成以上。”不止是他,其他国家代表选手面对“面目全非”的考题,也都上诉“图纸画不了”。

“设计考题的西班牙专家最后临时决定把分析方法公布,大家才知道需要用逆向思维,从部分尺寸倒推主要结构尺寸,最后推导出全部结构。”翟梓曦说,“亚洲国家精细木工以榫卯为主,欧洲国家基本以机械为主。这个项目在世界级的比赛中,我们并不占优势,仍存在差距,要打实基础。”

“比预料的差了一点,但是我不遗憾,因为已经尽力了。”他说,“把感情凿进每一个榫卯之中,在工艺上追求极致的完美,是我不改的初心。”

记者手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成长于斯

“倒计时751天?!”我有点震惊。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基地,甚至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背景板还没来得及被换掉,电子屏幕上的时间就已经更新为751天,这是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倒计时。

琢玉成器,百炼成钢。半年来,我见过这些“95后”“00后”们的清晨与黑夜,无不被训练所占据。每一次和他们接触,都让人心疼又感动——

天天穿着国家队队服睡觉,不做出理想的结果不吃饭,连续20天每天训练近20个小时,长久“基地-宿舍”两点一线……对自己的严格、对目标的专注、对极致的追求、对胜利的渴望,让他们走向出类拔萃,成为栋梁之材。

很多孩子聊到走上技能这条路时会腼腆地说应试成绩不好,“但我很喜欢动手实操!”他们两眼放光。我第一次那么真切、那么深刻地感受到,技能培养为青少年提供了一条多样化成才的路子,多珍贵,真美好!

广东制造、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不光要靠高精尖的研发,也要靠千千万万技能扎实的产业人才。

从这一届的比赛结果看,广东的5块金牌来自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这得益于广东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不断加快的转型步伐。既对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也反过来为人才多样化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天地。

让人欢喜的是,不仅仅是高端制造,在新兴产业,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珠宝加工项目广东选手代表中国首次参赛即斩获银牌,商品展示项目选手的一枚银牌打破奖牌榜一直被欧洲等国家长期占据的局面。在传统行业,砌筑项目成功卫冕,而在今年新增的混凝土建筑项目中广东再获一金,重型车辆技术、木工等都是首次参赛即获奖。

由弱变强,强者更强,这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动力。同时,作为实现民族振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首要资源,更多高质量人才也为我省、我国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底气。

“我今天已经上班啦!全力备战后年在上海的大赛!”曾祥博、陈鑫鹏等好几位选手已留校任教,并即刻走马上任。“世界技能大赛所有项目都和日常生产息息相关,我希望把在备赛、竞赛中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不仅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未来在企业中也更有竞争力。”陈鑫鹏说。

大国工匠,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历练出来;

大任担当,正这样交给一批年轻但坚韧的肩膀。

如今,一个个新面孔接棒,出现在各个项目的训练场。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成长于斯。

【撰文】肖文舸黄叙浩李欣

【图片】肖雄

【实习生】刘伟琰黄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