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术又双叒叕翻新了!骗子都用上人工智能了!

2019-09-09 13:00:14
来源: 南方网

  【摘要】 诈骗术又双叒叕翻新了!骗子都用上人工智能了!

新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新奇的同时,也会面临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近年来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有不少是钻了技术的空子。

移动支付创造了高效便捷的付款方式,也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灾区”;短视频占领移动传播新风口,也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平台;大数据描摹用户画像,也导致基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问题日益突出......

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防不胜防

新型网络诈骗“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甚至还有骗子用起了AI技术……

这四种“花式”AI诈骗形式要看清!

1转发微信语音

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然后提出转账要求,多数人会选择要求对方语音回复,这时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从而获取信任,进而获得钱款。

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者安装增强版微信(一般是基于xposed框架的插件),实现转发语音。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

对于这种诈骗形式,群众只需提高警惕,直接电话联系,即可识破骗局。此外,即使要求对方语音回复,也可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对方提供身份信息、说明转账原因等,避免骗子利用之前的语音蒙混过关。

2声音合成

具体的操作是骗子通过骚扰电话等录音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3AI换脸

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但利用AI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

4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

通过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骗子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人群。

例如实施情感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发布感情信息的人群;实施金融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

诈骗手法在不断翻新

那么广大群众该如何预防

防止被骗呢?

多重验证

在涉及钱款时,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此外,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向对方银行卡转账,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此外,即使是本人操作,也不影响对方提取钱款。

保护个人信息,注重隐私保护

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遭受诈骗的概率越高。

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相互提醒,共同预防

亲戚朋友间要互相提醒,广泛宣传。因中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年轻人要对家中长辈做好防范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反复提醒他们在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时均不要理睬,以免遭受诈骗。

拒绝诱惑

民众应当避免侥幸心理,拒绝陌生人提供的好处,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拒绝金钱交易。严格保护好网络账号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家庭住址、亲属关系等个人敏感信息。

那么,对于这种新技术诈骗该如何整治?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提出四条整治监控建议:

即时通信、网络社交等平台企业应当加强账户管理,防止他人盗用用户账号及密码,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出现账号异常登录等情况时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

利用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算法为基础的AI技术进行反网络诈骗。在工信部等部门的主导下,利用大数据优势,将相关数据通过反诈骗机制进行共享,进而提高反诈骗的精准度。

建立专门人工智能安全机构,制定人工智能标准,对AI技术进行管理和监督,监督AI技术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

采取措施保证人工智能系统使用的数据被合理限制、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护隐私权,在保护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不禁止利用AI技术造福公众。

来源: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