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老将闯进奥运百米决赛,为了这9秒83,苏炳添付出了多少?

2021-08-02 20:15:11
来源:

  【摘要】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现场,刘翔宛如一道红色闪电,飞速划过赛道,冲出重围,率先到达终点。12秒91!金牌!刹那间,场内响起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现场,刘翔宛如一道红色闪电,飞速划过赛道,冲出重围,率先到达终点。

12秒91!金牌!

刹那间,场内响起雷鸣般掌声,刘翔披上国旗,振臂绕场,意气风发,解说员也跟着激动地热泪盈眶。

这是刘翔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亿万国人的骄傲,自此再也没人说,黄种人跑不过黑人。

9年后的今天,东京奥运会100米田径比赛,中国32岁老将苏炳添,以9秒83的成功强势闯进决赛。

决赛中,他以9秒98的成绩夺得第六名,虽然没拿奖牌,但他已然成为“亚洲飞人”。

和跨栏一样,短跑一直是黑人运动员的天下,黄种人总是陪跑,仿佛成了不成文的“铁律”。

而如今,苏炳添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让中国人圆梦,创造新的历史记录。

稍纵即逝的一秒,往往要用百倍千倍的努力来换取。

为了这9秒83,苏炳添经历了太多太多。

一、小镇里的飞天少年

1989年8月,在广东中山古镇的一个小村落,苏炳添出生了,父母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11位表兄弟中,有五个是运动员。

说起来,苏炳添算是半个体育世家出身。

小时候,父母在干农活,苏炳添跟着下田下地,调皮地到处乱跑,每次弄得一身脏兮兮的泥巴。

父亲看不下去,说道:“你天天跑,能跑得过表哥吗?”

表哥蔡健发比苏炳添大九岁,是镇上的百米赛跑冠军,最好的成绩是11秒多。

那时苏炳添对时间没什么概念,既然是冠军,那肯定很厉害喽。

于是表哥成了苏炳添的目标,整日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追逐打闹,没想过会超越表哥,更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冠军。

直到上初二时,老师关注起班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每天放学后让他们留下来补课。

苏炳添正是其中一员,他本就不爱学习,放学还要补课,在位子上如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一刻都不想待。

当得知学校田径队还在招人,且每天下午都要训练,不想补课的苏炳添,主动请缨加入田径队。

看似是在逃避,但恰恰是这个决定,改变了苏炳添后来的人生。

田径队的一位老师,在训练中看出苏炳添的天赋,觉得他个子只有一米五多,但弹跳力与爆发力非常强,轻轻松松够到篮球板。

经过老师的指导,苏炳添进步飞快,跑赢了一众小伙伴。

自信满满的他,跑到表哥面前,问道:“你一百米最好的成绩是多少?”

表哥回答:“11秒多。”

苏炳添不以为然,觉得11秒多有点慢了,表哥一听不服气,要求来较量一场,如果苏炳添能跑进11秒,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结果,令人意外的是,苏炳添竟跑出了个10秒7,表哥惊呆了,顿时心服口服,一旁的体育老师也懵了半天没说话。

不久后,苏炳添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的比赛,在百米赛跑中,获得了11秒72第一名的成绩。

中山体校教练直接将他带进体校,小镇已经容纳不下这位飞天少年。

二、“黄种飞人”的修炼之路

从乡村学校,到市里正规的体校,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让苏炳添很不适应,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集体独立生活,没亲人照顾,身边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强烈的孤独感令他思家心切,夜里常常躲在被子里抹眼泪,有天趁人不注意,偷偷跑回了家。

训练时,教练一看人不在,猜到肯定是跑回家了,亲自找到苏炳添家,一番好言相劝,才把苏炳添劝回了学校。

在教练的关照与同学的陪伴下,苏炳添渐渐适应体校生活,从市里比赛,到省级比赛,他每一步,走得踏实又稳当。

在体校期间,苏炳添参加了不少场比赛,拿下多个冠军,18岁那年,顺利进入省队,成为名副其实的运动员。

2008年,初出茅庐的苏炳添,开始参加全国性比赛,拿下三枚金牌,2009年,一连拿下11枚金牌。

苏炳添这个名字,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2010年,在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苏炳添与另外三位中国队员,在400米决赛中以38秒78夺得冠军,刷新了全国和亚运会记录。

在后面的多场短跑比赛中,苏炳添不断突破自己,成绩稳步前进,从10秒45,10秒34,10秒21,再到2012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以10秒04战胜美国选手麦克·罗杰斯和前世锦赛冠军。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他跑出了9秒99的成绩,成为亚洲范围内跑进10秒内的第一人,并打破了百米比赛中没有黄种人的历史。

小时候,表哥是苏炳添的目标,现在他的目标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挺进10秒内不是最终结果,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2018年这一年,他跑出两次9秒91,一次9秒92。如果说跑进一次10秒是偶然,那一连三次破十,便是真正的实力展现。

“黄种飞人”的称呼,苏炳添名副其实。

三、奇迹是挑战出来的

赛场上,苏炳添是万众瞩目的黑马,是刹那间的流星烟火,走下赛场,他也有迷茫与煎熬。

百米短跑,不仅要强烈的求胜欲,还要极强地向内求索和凝神能力。

为了锻炼注意力,他极为自律,无论是否比赛,他一直规律作息,每天早上不到七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中午午睡一小时,365天,雷打不动,严格遵守。

训练前,他会定好目标和计划,训练时严格遵守,训练结束后,又写日记般进行复盘总结。

苏炳添的胜负欲当然有,但时间不等人,年龄摆在那,很多队友早早选择退役,开始新生活。

苏炳添也想让生活丰富一点,2016年与女友结束爱情长跑,携手走进幸福的殿堂。

原以为他会自此回归家庭,但奈何心里放不下牵挂,又跑回赛场,他要继续拿金牌,继续挖掘潜力。

在其他人看来,苏炳添成绩优秀,技术成熟,已经成为很多人不可企及的目标。

但苏炳添本人不想安于现状,想挑战个人极限,决定冒险换起跳跑脚,从右脚换成左脚。

虽只是一个小细节的改变,但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需要重新寻找起跑发力点,所有东西全部更换过来,好比吃饭右手换左手,一开始怎么夹都夹不到。

有改变才有进步,正是更换左右脚,苏炳添后来才成功突破10秒。

2019年,苏炳添遭遇人生低谷时期,一连脚伤、腰伤、肩伤纷纷找上门,身体上的受限令他多次无缘决赛。

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年龄大了,胜负欲再强,也难扛身体的衰老。

迷茫时,苏炳添一度想到是不是该退役了,外界也传来质疑之声,三十岁的老将,能跑得过黑人吗?

王者终究是王者,9秒83,令国人振奋,曾经的飞天少年又回来了,他成功地让全世界感受到,什么叫中国速度。

四、结语

1932年,时局动荡,家国身处苦难之中,刘长春单刀赴会,远涉重洋,赶赴洛杉矶参加奥运会。

当时刘长春参加的正好是100米田径比赛,成绩10秒7,是当时中国跑得最快的人。

如今,这个成绩提升到9秒83,短短1秒32,瞬息之间,我们用了89年。

别人不在乎的0.1秒,可能运动员要花很多年,乃至穷尽一生,挑战的不仅是时间极限、身体极限,还是心理极限。

困难从来都是胜利的前奏,挑战更是前进中的磨刀石,人类一路走来,因为挑战所以进步,因为挑战才有奇迹的挑战,因为挑战能一次次突破极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无论苏炳添未来会作何打算,回归生活也好,继续留在赛场也罢,他已经创造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

惟愿后辈健儿们,能借着前辈的肩膀,更高、更快、更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