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来源:金湖快报」连日来,由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始发的新一轮本土新冠疫情,已蔓延至辽宁、安徽、湖南、北京等十余个省份。人们对疫情的
「本文来源:金湖快报」
连日来,由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始发的新一轮本土新冠疫情,已蔓延至辽宁、安徽、湖南、北京等十余个省份。人们对疫情的重视度也引来再一次的升温。
焦点一
南京疫情发展态势如何?
短期有继续扩散风险
防控要出手快管控狠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南京疫情已经向江苏省内其他地市和省外扩散,短期内仍然还会有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由于传播发生在人群密集和流动人口众多的场所,疫情扩散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控制难度也比较大。
“经过流调溯源,初步判断南京疫情是由承担机场客舱保洁服务人员在客舱清扫过程中接触到了境外输入病例的污染物,或者在污染的环境中感染所致。”贺青华介绍了最新调查结果。
“最近几次聚集性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外防输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贺青华说,这就要求我们的防控措施更要突出快、狠、严、扩、足。
他具体解释:“快”,就是出手快,做到响应快、决策快、处置快,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病毒前面。“狠”是要管控狠,第一时间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排查和管控,确保在最短时间以最有力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严”是要措施严,及时总结经验,筑起严密防火墙,确保环环相扣,严防死守。“扩”,就是精准扩,果断扩大包围圈,加大排查、筛查范围,坚决不放过一个潜在感染者,确保将传播风险尽快控制在管控范围之内。“足”是要保证隔离点充足,储备足够隔离场所,一旦划定隔离范围,要坚决做到应隔尽隔,规范隔离。
焦点二
变异毒株强度如何?
传播能力增强
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
经疾控部门确认,引起此次南京疫情的又是德尔塔毒株,而这并非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第一次侵袭我国,此前广州、瑞丽的本土疫情均与之有关。
此前相关疫情看,德尔塔毒株在临床表现上有几方面新特点:病毒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体内载量高、发病症状不典型、病人转阴速度慢、治疗时间长、容易出现重症。对防控工作提出更大挑战。
“根据世卫组织研究,德尔塔毒株和老毒株相比,传播率增加了一倍。”冯子健说,德尔塔变异株具有传播能力明显增强、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等显著特点。德尔塔毒株潜伏期和传代间隔均有所缩短,大概平均缩短了1至2天。由过去5至6天的潜伏期缩短为4天多,同时,它的传代间隔缩短到3天左右。此外,德尔塔变异株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污染物、空气三种方式传播。
“德尔塔病毒株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优势流行株。”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根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已经有132个国家检测到德尔塔病毒株,有一些国家德尔塔病毒株检出的比例超过了80%以上。就目前来看,德尔塔病毒株的传播和影响是比较大的。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在6月底谈及广州疫情时表示,现有研究数据显示,德尔塔是目前世卫组织已经确定的几个“需要关注”的变异株里传播能力最强的,比以往毒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超过40%。
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超过SARS、MERS、埃博拉、普通感冒、季节性流感、西班牙流感、天花;
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跟水痘差不多;
Delta变异株感染的持续时间(中位数18天)可能比之前的变异株更长(中位数13天);
来自加拿大、新加坡、苏格兰的数据显示,Delta变异株可能比之前的其他变异株导致更严重的症状,住院、重症(需ICU)、死亡的概率都更高;
俄罗斯免疫学家热姆丘戈夫表示,如果一个人感染了其他几种新冠毒株,平均只会感染2-3人,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感染者会传染给6-8人。
德尔塔毒株传染力之强,可以看一个例子。据国家卫健委通报,辽宁大连的一对母女,在南京禄口机场转机停留了2小时,即被感染。
除了传播力强之外,德尔塔发病症状不典型的特点也让其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表示,“这次德尔塔感染以后病人的症状更不典型。也就是说即使感染了以后,我们觉得好像没事,就有点不舒服,所以它非常容易传播。”
正是因为此次疫情症状不典型,邱海波提醒,广大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当病人出现了轻微的咽痛,轻微的乏力,或者说出现了一些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嗅觉障碍、味觉障碍的时候,应该去发热门诊,或者是去看医生。”
焦点三
打完疫苗还会感染怎么办?
仍在保护范围内普通人群暂没必要接种加强针
此轮本土疫情令不少民众困惑的是:“为什么打完疫苗还会感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解释:“打疫苗以后被感染,我们叫‘突破病例’,它是常态,并不是例外,仍然是我们全球接种疫苗人群中的少数。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百分之百预防感染。”
邵一鸣介绍,现有研究显示,全球各条技术路线的疫苗,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保护力确实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在现有疫苗保护范围内,特别是疫苗的中和抗体和保护率都一定程度存在。
基于在海外大规模疫情国家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特别是像在智利开展的一千多万人的研究,我国科兴公司的疫苗总体保护率对预防重症、进ICU监护病房和死亡病例的保护分别为87.5%、90.3%和86.3%。“这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率。”邵一鸣说。
为更好应对疫情防控,目前很多国家都在考虑部署接种加强针。我国最早一批接种疫苗的人也已超过6个月。是否有必要接种加强针?
邵一鸣介绍:“现在还没有足够证据显示需要对全人群都进行第三剂的疫苗接种。”初步观察,对已完成免疫接种一年以内的普通人群,暂没有必要进行加强针接种。但是对完成免疫超过6至12个月,并且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以及因工作需要去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在国内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人群,是否有必要开展加强针以及何时开展加强针接种,正在进行研究。
关于疫苗的保护效果,截至六月的美国未发表数据显示,在接种mRNA疫苗第二针之后的20周,未发现对新冠病毒免疫力下降的证据;
已经发表的数据显示,mRNA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力缺乏的人,起到的保护作用会低一些;
就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无论有没有接种疫苗,Delta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是差不多的。由于接种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者也带有同样高的病毒载量,他们有可能会像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那样,具有传播病毒、感染他人的能力。而在Delta变异株出现之前,学界普遍认为接种疫苗后的感染者病毒载量较低、基本不传播;
来自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的数据显示,辉瑞的两剂mRNA疫苗针对Delta变异株有保护作用;但是,与最初流行的Alpha毒株相比,疫苗针对Delta毒株的保护力要弱一些。
两针辉瑞疫苗针对Alpha毒株和Delta毒株的保护效力,可见疫苗总体上针对Delta毒株的保护力减弱,但预防重症或死亡的效力基本不变。
为什么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打疫苗还有用吗?
在近期国内连续报告的新冠确诊病例中,有部分病例此前曾接种过疫苗,那为什么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打疫苗还有用吗?
对此,已有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指出,接种疫苗后感染并不代表疫苗失效。7月29日凌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微博发文称,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到底疫苗作用如何,最终需要真实世界的防控数据。国际如此,国内也不例外。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了感染人数的明显上升,但是这种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该病的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这个水平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张文宏表示,中国疫苗有没有效果?最近在智利完成的灭活疫苗上市后的持续观察,在医学上称之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在国际最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这是一次比较硬碰硬的测试。
智利评估了今年2月2日到5月1日在全国大规模疫苗接种中国灭活疫苗人群疫苗的保护力,该队列包含1020万智利人口,在2剂接种的人群中,中国灭活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为65.9% ,预防患者的住院率保护力87.5% (95% CI,86.7-88.2),预防ICU入住率的保护力为 90.3%,对死亡的保护力为 86.3%。智利疫苗接种的结果表明中国灭活疫苗对新冠的重症化、住院和死亡的预防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张文宏说。
焦点四
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如何安心生活?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近期内新冠肺炎疫情都是比较明显的威胁。无论身处何方,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被疫情影响,也许是不得已提前考试,也许是影响到通勤,也许是事关是否回老家过年的决定,也许是业务受到影响。
谈到压力,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新冠这样的“负性”事件或者生活情境,事实上“正性”事件也会诱发压力——人们都把结婚叫做办喜事,但是操办喜事的过程本身也会劳心劳力,处处沟通,不得不改变一些计划,难免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只是和正性事件相比而言,新冠肺炎这样的负性事件所能够诱发的压力更能够让人注意到。
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我们都是一边面对压力一边成长,而我们往往也比想象中更能够承压。
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冠病毒一直占据各种新闻的头条。在各大媒体的宣传和各级政府的推进下,大部分人已经对这个病毒的传染途径、严重程度和应对方式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知。然而,当自己所在的地区出现新冠相关疫情的时候,人们还是难免会有恐惧。恐惧本身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当人们对新冠有适度恐惧而不是盲目自信的时候,对于新冠的防控可能更有利。
尽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真正对生活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其实是过度的恐惧,甚至于对出门上班,去超市买菜,收发快递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其实传染病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只是我们很少去关注。据《中国热带医学》上的一篇回顾性文章显示,2014-2018年期间仅发生在广州市学校里的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就为198起,占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半。算下来,平均每年将近四十起。大家耳熟能详的传染病是艾滋病。然而,传染病都有特定的传染途径,对遵从某些行为规范的人而言,被传染的概率并不大。因此,面对新冠病毒,要意识到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是在人群中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过去的一年中积累的经验表明“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确实有帮助,是应对疫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适合指导生活的重要准则,其实是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而不是绝对发生或者绝对不发生。在实验室里,为了验证一个方案的有效性,当该方案和备选方案的效果百分之九十五水平上有差异的时候,科研工作者就说该方案是有效的。事实上,哪怕在科研这样严谨的程序中,科研工作者也不会去追求概率为零的情况。
那么,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把这种科研的思路合理推广到生活中——如果我们戴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积极执行当地的防疫规定,那么我们就可以安心地生活。
尽量少一些“自信”
与对新冠肺炎疫情过度恐惧而形成心理负担相对的另一极,是盲目自信。常见的情形是觉得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很危险,但是与我却没什么关系。相关的例子在国内外都并不鲜见。国内疫情出现初期有不少瞒报的案例。可能一起瞒报,就会导致一个小区或者一个村子被隔离,还可能导致传染扩散不利于后期防控。这些人,往往并非自私地故意将整个社区置于风险之中。他们的问题和心理学上的“乐观偏差”有关,即认为坏结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要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可能性小,而好结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要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可能性大。
乐观偏差很常见。相关研究发现哪怕是因车祸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一般水平”;多数未婚青年都认为离婚这件事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获得比同龄人的预期寿命更长。由此可见,在评价自己时我们并不客观,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好、更幸运。带着玫瑰色的眼睛看自己,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换个角度看,其实这种不客观也有其适应性。设想,对一个认为自己开车技术“很一般”的司机来讲,开车必然是一件很紧张的事。这种紧张带来的不适,大多数新手司机都懂。更别说一个没谈恋爱就认为自己离婚的可能性还不小的青年估计很难对生活有愉快的期待。
在这种盲目乐观的影响下,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一般人凶险,但是对自己会“网开一面”。这种盲目自信会加大染病的风险。
从2020年的情况来判断,新冠不大可能很短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新冠的威胁。如果可以,尽量放下过度的恐惧,保持适度的警惕,减少盲目自信,遵从防疫规范,降低新冠带来的心理负担。
作者:王 葵 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