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2日东京奥运会上,当中国女排3比0完胜阿根廷队,伴随着现场《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人旋律,郎平与每一位队员拥抱,
8月2日东京奥运会上,当中国女排3比0完胜阿根廷队,伴随着现场《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感人旋律,郎平与每一位队员拥抱,挥泪告别她倾注了所有心血带了八年的女排。主帅郎平用这样独特的方式隆重谢幕,退出了江湖。

郎平卸任后的去向也一直是网友关心的话题,近日,一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课程表在互联网上流传,该课程表显示,郎平将担任排球“运动控制与专业发展”的主讲老师。媒体记者就此事致电校方,工作人员答复,郎平确实将来珠海校区工作,但是否上课则暂不清楚。
2016年里约奥运夺冠后,当被记者问及什么是女排精神时,郎平教练用这样一句话完美诠释:“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如果简单地概括女排精神,郎平教练说,其实就四个字,永不放弃。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多年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一路勇往直前的高度概括。女排的自强、自尊、自信、自立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指引我们在新征程锐意进取,努力奋进。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盏耀眼的明灯
1995年,郎平放弃了美国优渥的条件,为此还承担了高额的违约金,仅仅因为国家体委领导一句“祖国需要你”的召唤,毅然决然回国执教。其间,因为身体原因,她一度辞去女排教练。2013年,国家再次向郎平发出执教邀请,因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郎平临危受命,再度出山,成为中国女排的主教头,这一干就是8年。
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和激励着中国女排一路向前,在执教期间,郎平率队获得一次奥运会冠军、两届世界杯冠军、一次世锦赛亚军、一次世锦赛第三名。

团结协作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排球取胜依靠的是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是女排精神不变的初衷。中国女排自建队以来,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每个人都为了集体的荣誉顽强拼搏,努力奋斗。
2016年里约奥运会,小组赛阶段,中国女排打得异常艰难,一度落后,但从8进4的比赛开始,中国女排稳扎稳打,一路逆袭。决赛时,最后一局比分被追平至20,团队力量在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心领神会,这就是长期团结协作所形成的默契。凭借张常宁的发球、惠若琪的奋力一击,中国队以25:23赢得第四局的胜利,最终3:1战胜塞尔维亚,拿到宝贵的金牌,12年后重回奥运最高领奖台。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提及艰苦奋斗,不得不说起女排的竹棚精神。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分别在福建漳州和湖南郴州建立了排球训练基地,那时我国经济刚刚起步,经费不足,条件十分简陋。漳州训练馆是临时搭盖起来的竹棚,地面是土、水泥和盐水混成的三合土,碰到下雨天,更是潮湿不堪,女排队员在上面摸爬滚打,伤痕累累,从不叫苦,有一次医生用放大镜从一个运动员身上居然取出了近百粒沙子。
郴州基地的地板是木板条铺成的,缺乏弹性,粗糙不平,女排姑娘们倒地救球经常磕得鼻青脸肿,有时翘起的木刺还会扎进身体里,一场训练下来,姑娘们个个都成了刺猬,但她们从不叫疼,而是咬着牙拔下来接着练。
这就是女排竹棚精神的由来,也是女排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郎平担任女排教练后,常常用竹棚精神教育年轻的新队员,激励着大家。中国女排从白手起家到缔造辉煌,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代代传承的艰苦奋斗史。

自强不息精神是一把闪耀的火炬
郎平1985年退役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专业,之后赴美攻读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多年的磨砺,她的思维更加开阔,心智更加成熟,分析更加全面,判断更加准确。中国女排几十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在她心里根深蒂固,而她也一直努力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传承。
东京奥运会是郎平教练的收官之战,虽然中国女排以2胜3负的战绩排在小组第五,但虽败犹荣,中国女排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体育的一面光辉旗帜,其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体育范畴,而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强劲的推动力量,渗透到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中国女排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必将唱响时代主旋律,激发爱国新风尚。

相信郎平教练一定能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将女排精神带入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女排,学习女排精神,从而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升华为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爱国热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努力奋斗。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