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盘点 _ 当监狱携手文创,在高墙之内做「心」改造

2021-08-05 12:22:41
来源:

  【摘要】 原创 杨俊康 中国网文创文创观察文创与监狱的联手不仅是产业知识的介入,提高服役人员的劳动技能,发挥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展示监狱文化

原创 杨俊康 中国网文创

文创观察

文创与监狱的联手不仅是产业知识的介入,提高服役人员的劳动技能,发挥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展示监狱文化改造成果,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同时也是促进树立正确的“学无止境、劳动光荣”价值观,展现时代发展的空间印记。

监狱里的文创社:

福建清流监狱设立“奋斗者”文创社,助力文化改造

据了解,福建清流监狱在贯彻落实“五大改造”工作要求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举措,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激发罪犯改造热情,培养罪犯综合能力素质,使罪犯在改造中有所学、有所获、有所用,实现变刑期为学期的目的。

为了让文创社有相应活动场地,福建清流监狱某监区将一闲置号房改造一新,购置了陶艺制作、创意设计、剪纸折纸等工具,罪犯能够根据喜好自由参与到相应活动当中来。“奋斗者”文创社一成立便受到罪犯欢迎,他们利用改造业余时间学习陶艺制作、变废为宝、种子培养、创意剪纸、折纸工艺、书画写作等活动,既丰富了改造生活,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监狱里的文创工作坊:

莆田监狱建立服刑人员文化创意工作坊,打造文化改造新亮点

莆田监狱为充分发挥文化改造功能,在各监区成立罪犯文化创意小组,并整合现有监舍功能用房,建立了服刑人员文化创意工作坊,充分营造守法明理、尚善求新的改造氛围,引导罪犯安心积极改造。

参加文化创意小组的服刑人员立足自身特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工余时间开展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件件精美的油画、书法以及手工艺作品成为监区一道特殊的靓丽风景线。

监狱里的非遗文创传承中心:

文创中心开到大墙内,宁德监狱探索服刑人员改造新模式

2018年,由服刑人员专职从事文创工作的善德文化创作中心在宁德监狱正式成立。

善德文创中心既有柘荣剪纸、福安官埔油扇等闽东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又有富含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油画项目,为监狱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劳动改造服刑人员和监区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元素,同时也为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刑满释放后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方向。经过层层选拔,善德文化创作中心首期招收服刑人员30名,这30名学员将把学习柘荣剪纸、福安官埔油扇和油画创作作为日常接受改造的主要形式。为此,监狱将定期邀请柘荣剪纸传承人郑平芳、宁德青年油画家黄阵兴等名家进行授课指导,努力探索一条以文化创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造新模式。

监狱里的文创大赛:

四川锦江监狱举办“助燃文创、喜启新篇”主题文创技能竞赛活动

为了增强罪犯文创产业知识,提高文创劳动技能,发挥文化改造的教化功能,展示监狱文化改造成果,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促进罪犯树立正确的“学无止境、劳动光荣”价值观,2021年春节前夕,锦江监狱在罪犯中举办了“助燃文创、喜启新篇”主题文创技能竞赛活动活动。

监狱设置了陶艺、书画、制排版、广告、瓷胎竹编、蜀绣等6个竞赛项目内容,制定了各项目的竞赛标准,以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的方式同步开展,在体现个人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增强罪犯团结、协作、互助的集体荣誉感,使竞赛活动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监狱里的文创园区:

合肥最大的艺术文创园区,由监狱改建,刚开放就成了网红打卡地

合柴1972是国内第一个由监狱旧址改造而来的文创园,它承载了深厚的工业记忆和历史感,在保留历史厚重感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创新和创造,成为合肥文化、艺术与创新的新高地,一夜之间火遍朋友圈,成为新的网红打卡胜地。

合柴1972文创园的前世今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64年,当时还属于合肥郊区的这块地被相中,成为合肥监狱的新址;此后的54年里,“合肥监狱”成为这块土地上最主要的标签;1969年,监狱里的技术人员开展1105型号柴油机生产试验;成功后与白湖修配厂合并,监狱更名为安徽省合肥柴油机厂;监狱变身工厂后,“合柴”与许多上世纪70、80年代的企业一样,共同见证了合肥工业的崛起与辉煌。

合柴1972保留了合肥柴油机厂的原有肌理,在原有工业遗存的结构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又增加了创新,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彰显城市历史,突出现代文化气息。

监狱里的文创新地标:

香港大馆变身香港大型的古迹保护项目和地标性文化综合体

在香港,戒备森严的监狱是社会高度法制化的象征,而以《监狱风云》为代表的监狱题材电影曾经见证着香港电影的辉煌。

“大馆”是昔日香港人对于警察总部的旧称,其是由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等共16座历史建筑构成的建筑群,占地1.36万平方米。

域多利监狱是英国皇家海军在1841年登陆香港后建造的第一座公共建筑物,它也曾经受过二战炮火的洗礼。修缮了一年后便重新启用,直到2006年,政府将关押在其中的罪犯转移之后才正式关闭。

这里曾经囚禁过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诗人戴望舒等名人。胡志明曾这样回忆:“囚室面积不值一提,只够人蜷缩而睡。头顶有一扇封着铁枝的半月形窗口,日间仅有些少光线射入”“抬头只见细如手帕的天空,令人觉得置身井底。”

活化后的监狱依旧保持当年原貌,室内也未安装空调,活化团队希望前来参观的游客能感受囚房冬冷夏热的环境。我按照顺序依次步入一间间的囚房,狭小的空间中难以摆放过多实物,墙壁上的图片和文字展示着囚犯当年的生活情形。其中一间的投影仪投射出四个人形,局促地挤在墙壁上。在管理更为严苛的年代,这样一间囚房要住下六个人。

除了极具大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由香港本土设计师设计并制作的文创产品,如讲述香港文化的立体折页书,随手翻开,茶餐厅、大排档、便利店就会立体化地呈现在你眼前。

经香港赛马会的统一改造、招商后,沉睡的古迹因为餐饮、日用品零售、艺术品定制等商业业态的介入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馆里衍生产品主要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自己设计,有时会采取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的方式。业态涉及餐饮、服装配饰等,其中餐饮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文创观点view

文创与监狱的结合,让文创的价值展现得更为饱满丰富,而监狱也回归到了人文劝善的精神内核。

(文字素材综合媒体信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