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京渌口机场组织全面消杀、扬州主城区关闭城市出口、武汉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张家界境内人员不得离张……这轮始发于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短
南京渌口机场组织全面消杀、扬州主城区关闭城市出口、武汉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张家界境内人员不得离张……
这轮始发于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短时间内播散到全国多个省份。
8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介绍,截至当天9时,全国共有中、高风险地区144个,为常态化防控以来最多。
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对普通民众来说,除了配合疫情管控、做好个人防护,还应该尽到哪些责任?
8月4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组长许达哲主持召开会议部署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愿接尽接,构筑免疫屏障。

01、坚决打好硬仗
8月4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后,许达哲主持召开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毛伟明出席。
许达哲指出,前段时间,全省各级各部门迅速激活应急响应机制,扎实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救治、宣传引导、物资保障等各项工作,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防疫格局,降低了疫情大面积传播的风险,但必须清醒看到,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许达哲强调,要进一步从严、从快、从紧、从实、从细抓好各项工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他同时强调,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愿接尽接,构筑免疫屏障。
同一天,湖南召开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8月3日,全省共接种新冠疫苗6781.7万剂次,其中3564.4万人接种了第一剂次,2553万人完成了全程接种。
工作目标上,湖南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扩大接种范围,在持续开展18岁以上人群接种基础上,稳步推进12-17岁青少年接种,力争早日实现12岁以上人群92%完成接种的总体目标,尽快建立人群免疫屏障。
02、“幸存者偏差”陷阱
尽管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多次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但现在仍有人对疫苗的有效性心存疑虑。
多数持疑者的一份最新依据,即南京渌口机场7月下旬首批报告的确诊病例中有疫苗接种者。“既然接种了疫苗还是被感染了,那接种疫苗有用吗?”
实际上,这些持疑者走进了一个思维误区——“幸存者偏差”陷阱。
二战中,美国军方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做了一次调查: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沃德教授收集了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发现机翼最容易被击中,机尾最少被击中。
军方认为,应加强机翼防护,因为受攻击最多。
沃德教授认为,应加强机尾防护。
沃德教授是对的。因为数据说明,击中了机翼还能飞回来,击中了机尾就飞不回了。统计中只统计了平安返回的轰炸机,自然机翼伤痕最多。
可见,正确的结论有时也与人们的感觉相悖。这被总结为“幸存者偏差”,人们只看到了轰炸机中的幸存者。

疫苗保护率是同一个道理。人们只看到了接种过疫苗的感染者,受疫苗保护而未被感染的群体并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这部分群体不存在吗?不是,他们只是被人们忽略了。
8月3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介绍:
“截至8月2日,上海市18周岁以上人群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率已达85%,机场工作人员接种率达到100%。第一轮筛查下来,所有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机场的密切接触者,没有出现阳性。”

找到被忽视的样本,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03、接种者越多,群体越安全
张文宏此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项来自智利的研究成果:
“中国灭活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为65.9% ,预防ICU入住率的保护力为 90.3%,对死亡的保护力为 86.3%。智利疫苗接种结果表明,中国灭活疫苗对新冠的重症化、住院和死亡的预防具有较高的有效率。”
当前,中国国内传播的新冠病毒是德尔塔变异株,这种变异株在人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高100倍,传播力更强。国产疫苗对这种变异株防疫能力如何?7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作出了回应。

钟南山介绍,基于今年5月份广州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暴发疫情的研究,结果证明国产疫苗是有保护作用的。研究初步统计显示,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为100%,对中度、轻度、无症状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
虽不能完全阻隔新冠疫情,但越多人接种疫苗,我们就会越安全。
张文宏说,“通过疫苗接种……如果病死率降至流感水平,就可以消除该病毒流行带来的严重后果。”
钟南山认为,中国要达到群体免疫,需要83.3%的接种率。现在还远远没有。
当前,全国的接种范围正在有序扩大。根据国家统一部署,8月1日起,湖南已开展15-17岁人群疫苗接种。
湖南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孩子接种疫苗后,一方面可以获得免疫力,有效降低发病、重症住院和死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疫苗,可在全人群中逐步建立免疫屏障,阻断疫情流行。
接种疫苗,不能,也不要再观望了。
潇湘晨报记者 柴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