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杨楚滢8月4日,天还没亮,一顶顶帐篷和一排排铁马就在迎宾南路附近“长”了出来。珠海的迎宾南路不复往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杨楚滢
8月4日,天还没亮,一顶顶帐篷和一排排铁马就在迎宾南路附近“长”了出来。珠海的迎宾南路不复往日的喧嚣,长长的铁马将各个路口封锁成了一个个四四方方的“豆腐块”,“豆腐块”外围站着一个个工作人员,内部则鲜有人走动。
由于8月3日珠海市接报两名澳门居民核酸检测阳性,珠澳协同紧急开展相关调查和处置。8月4日,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告,将香洲区拱北街道全区域作为警戒区域,拱北街道昌盛路以北、水湾路以西、粤海东路以南、桂华南路以东划定为封控区域,迎宾社区康之源生鲜超市等多地采取封闭管理。
核酸检测工作由医务人员轮班顶上,而刚刚从珠海吉大街道封控区撤下的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奔赴拱北,他们“披星”作战,守护市民平安。

医护人员黄少敏向送花市民“比心”
高效:三个多小时完成封控
拱北街道党工委委员谢万军声音有些沙哑,从8月4日凌晨3时接到通知后,他一刻没有闲下来过。“核酸检测忙到凌晨,接到通知后就马不停蹄开始行动,早上6时,我们就完成了全部的封控。”谢万军说,“这次也多亏借鉴了吉大封控区的经验,整体的布置很顺利”。
记者在封控区附近走访时看到,基本上每隔10米就有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看守,部分缺乏“铁马”的区域则用警戒线代替。
谢万军介绍,在封控区内,共有1900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分成8组按三班制进行工作。“目前封控区内人员情绪都比较平稳,而最大的困难则是要面对封控区内人员的不同诉求。我们目前正在筹备统计封闭区内人员的需求,会送一些物资进到封控区。我们也会收集一些困难向指挥部反映,让指挥部进行协调。”谢万军说,“接到通知后,全部人员马上行动到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大家都很辛苦。”
许锐是夏湾社区党委书记,身上的担子很重。“3日晚上我还在负责社区的核酸检测,一直忙到凌晨3时,接到通知后就赶紧过来封控区了。”许锐说,他负责的区域是口岸广场一带,“区域靠近车站,还有不少酒店,人流量很大,我们要去协调、管控和劝导。”
有序: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启动
“进入通道前,先打开粤康码。测完体温后,再打开‘粤核酸4’检测码。”采样指引再次从“大声公”传出,在珠海市各个街道、社区响起。8月3日晚上8时,珠海市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启动。

上冲社区公园采样点秩序井然
“我们时刻都保持战时状态,一接到任务就能火速集结出发。”当晚8时20分,在珠海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圆形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带队组长、中大五院外科护士长谢敏仪说。
吉莲新村小公园也支起了铁马和帐篷,市民绕着小公园排了小半圈。吉莲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日晚上人最多,采了2500多份。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里一天能采4000份”。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负责扫码登记的工作人员脱下湿透了的上衣,拧出水,立马抖开穿上,随即套上隔离衣再次投入工作。
“听说这里有核酸检测点,就自发地过来了。”市民唐先生赶在上班之前来完成核酸检测。“做了那么多次核酸,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主要是珠海市在防疫这方面反应很迅速,我们积极支持。”
“我一点都不怕,我之前在学校都做过了。”一位小朋友刚刚完成核酸采样后说。
暖心:市民自发送水 医护人员“比心”
8月4日11时,扬名广场核酸采样点排队等候的市民不多,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全程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检测。据记者了解,该采样点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护人员负责采样,社区负责场地布置和配送防疫物资,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分工明确,共同保障全员核酸检测顺利进行。
中大五院手术麻醉医学部护长孙玉勤说:“尽管休息时间比较短,但平时也比辛苦,早已练就了基本功。”
由于天气炎热,医护人员每4小时轮一次班,而每班至少需要6名成员。“现在我们开了4张台,两名医护人员协助帮忙。下午6时至晚上10时是高峰期,我们会考虑加派人手。”孙玉勤会根据现场情况来调整人员配置。除此之外,她还需协调手术室本职工作的人员安排。
让孙玉勤最为感动的是,每一次紧急调配,她的同事们都非常积极配合。“每一次任务都很紧急,立马要筹集10多个人到位。他们刚刚从手术台下来就主动来报名加班,我真的很感动。”
经历了前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和街道社区、志愿者之间的配合更为流畅和协调。孙玉勤说:“彼此的配合更默契了。”
每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都有市民自发来送水、饮料、西瓜、糖水等清凉饮品、食品。8月4日上午,通大百货采样点的医护人员黄少敏收到市民朋友送来的花束,感动地笑了:“上次艳阳高照,我们被汗水浸湿,这次下着雨,我们又湿了!但看到市民朋友都很配合,心里一直暖暖的。”送花的市民表示,“这两次全市大规模采核酸,医护人员们都辛苦了,又是日晒又是雨淋。非常感谢医护人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
审签 | 陈婉允
实习编辑 | 李云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