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 张璐“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在港上市刚满月的“全球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2150 HK
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 张璐
“地面有蟑螂”“用发黑芒果”“生产标签标识错误”……在港上市刚满月的“全球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2150.HK)食品安全“翻车”。
8月2日晚,有媒体报道了“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等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加工卫生环境脏乱、食品原材料变质、篡改标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一出即刷爆微博热搜,阅读量达3.9亿次,引发社会关注。
8月3日早间,奈雪的茶在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声明称,对涉事门店展开连夜彻查、整改。目前涉事的两家门店将暂停营业。之后,奈雪的茶于8月4日在公告中强调,截至本公告日期,公司并无因新闻报道所提述的事项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任何行政罚款、处罚或执法行动。
有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表示,“奈雪的茶出现食品安全这种问题,一点都不意外,这个行业确实需要严厉整顿了。”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对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多个品牌奶茶店突击检查,发现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操作区卫生不达标、物品与食品混放等现象普遍存在。
涉事门店停业整改
作为在6月底刚上市的“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可谓是赚足人气,2020年客单价43元更是位居行业第一。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高端茶饮”品牌,却曝出出门店存在卫生问题。
8月2日晚,有媒体报道了“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等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加工卫生环境脏乱、食品原材料变质、篡改标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紧接着,针对媒体关于“奈雪的茶”食品安全的报道,北京、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出手。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奈雪的茶,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北京行业主管部门则责令企业停业整改,并立案调查,严肃查处。
此外,8月3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主管领导、西城区市场监管局对“奈雪的茶”企业负责人及所在商场负责人进行约谈。约谈会要求相关企业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认识上找差距、从制度上找漏洞、从执行上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整改,要落到实处,要经得起社会监督。
8月4日,奈雪的茶在公告中强调,截至本公告日期,公司并无因新闻报道所提述的事项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任何行政罚款、处罚或执法行动。董事认为新闻报道所述事项不会对集团的营运及财务状况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其实,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不是奈雪的茶第一次被指存在卫生问题,早在2019年,奈雪的茶因员工“徒手操作,未佩戴口罩”被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通报。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其实也是给行业提了一个醒,接下来新茶饮企业需要引以为戒,抛除过多的资本想法和营销套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服务好消费者才是商业模式长久健康的核心本质。
上市一月股价“腰斩”
事实上,“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02150.HK)从上市之初,就陷入“跌跌不休”的模式,不被资本市场看好。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定为19.8港元/股,但开盘就破发,上市第一天就跌去13.54%。
据悉,奈雪的茶创始人为彭心和赵林夫妇。据公开报道,现年34岁的彭心曾说过:奈雪的茶之所以卖的那么贵,是因为食材好、成本高。然而,一个月的时间,奈雪的茶股价跌至10港元左右,惨遭“腰斩”。截至8月4日截稿,奈雪的茶报10.3港元/股,市值176.7亿港元。
股价低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业绩颓势。根据奈雪的茶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奈雪亏损了2.03亿元,2019年亏损3968万元,2018年亏损6793万元,亏损金额逐年增长。
此外,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奈雪旗下门店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分别为3.07万元、2.77万元和2.02万元,单店业绩同样呈现出下跌态势。同时,奈雪公司的同店利润率也在持续下降,从2018年的24.9%,下降到2020年的13.5%。
事实上,在餐饮行业,一个品牌的成长性与资本市场估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门店是否能持续扩张。门店,既是奈雪的茶需求流量的聚集点,也是产品供应中心。
如果对标行业内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星巴克,奈雪的茶似乎还有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眼下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5000家,而截至招股书最后可执行日期,奈雪的茶门店数量才562间。
为了获得资本的青睐,也为了适应市场,奈雪已经在改变其产品设计和开店模型。按照奈雪的计划,2021年和2022年,其分别将主要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开设约300家和350家茶饮店,其中约30%将规划为标准店(即大门店),70%规划为奈雪的茶PRO店。
但是,奈雪PRO这个新模型,能否帮助奈雪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实现规模效应,持续盈利,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