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6 233分!8月3日下午,邹敬园以全场唯一超过16分大关的总分,摘下东京奥运会竞技体操项目男子双杠金牌。公布成绩的那一刻,现场一片欢呼!
16.233分!8月3日下午,邹敬园以全场唯一超过16分大关的总分,摘下东京奥运会竞技体操项目男子双杠金牌。

公布成绩的那一刻,现场一片欢呼!“他的动作一直都是全世界最标准的!”在电视机前见证着邹敬园完美发挥的四川省体育职业学院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邹凯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当晚的夺冠也让邹凯再次红了眼眶!“可以说他从最近几年的低谷中走出来了!”
邹敬园曾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自己的王牌项目双杠上,这样的定义显然更加准确。
2017年首次参加世锦赛,他就拿到15.900的高分,比亚军里约奥运金牌得主维尼亚耶夫高出了1.077分。2018年,他又一次以绝对优势完成卫冕。从那以后,他多了个外号,“双杠王”。

从那开始,邹敬园追求起更完美的动作——“每次活动都要做得特别好,上去之后想做得更好,想永远做得更好……”,可正如他所说,“有时候想更好,可能就会造成失败。”
失败随之到来。2019年斯图加特世锦赛,他在资格赛出现失误,最终排名第16名无缘决赛,世锦赛“三连冠”梦碎。2020年全锦赛,他再一次发力过猛出现失误,错失金牌。
邹敬园也开始反思,怎么在“想完美”和“能成功”之间做到平衡。
他之前很少思考过这个问题——少年天才在体操的前进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1998年,邹敬园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他3岁那年,宜宾市业余体校的体操国际裁判李小兵去幼儿园选拔体操苗子,第一眼就相中了身材修长的邹敬园。随后,李小兵给邹敬园做了上肢测试,欣喜发现,这个三岁的孩子不但上肢力量突出,身体协调性也很好。
2002年,他正式进入宜宾市业余体校学习,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潜力日渐展露,在鞍马、双杠、单杠等支撑或者悬垂项目上占据优势。2005年,他被选入四川省体操学校,进行学习训练。
他也很快证明了,启蒙教练李小兵的慧眼识人。

14岁第一次入选国家队,17岁在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拿下男子全能、鞍马、吊环和双杠四金,同年10月的青运会,又在这四个项目夺冠。然后就是全运会、亚锦赛、世锦赛的诸多冠军……日本体操传奇内村航平曾评价邹敬园的高难度动作为“只有机器人才能做出来”。
当然,除了天赋,优秀成绩的背后,更离不开刻苦的训练。
在业余体校里,他就是那个最刻苦的。李小兵说,“一个动作,其他的孩子练习一遍,他常常要练习五遍甚至更多。”

来到国家队,邹敬园有个外号“小铁人”,这源于他刻苦的训练。国家队的训练强度很大,有时半天,有时一天,可无论教练如何增加压力,邹敬园都会保质保量完成,而更多时候,他甚至会超量去训练。
他把练体操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休息的时候反而浑身不舒服,就想去训练馆里练习,在器械上做各种动作。”
邹敬园说,自己不是什么天才,是教练把他带到领奖台。但事实上,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努力,才有了这样的邹敬园。

这样的刻苦训练,也成就了他2018年世锦赛双杠决赛时那一套无可挑剔的动作。奥运冠军,前辈邹凯用“教科书般的动作”来形容他的表现,解说陈滢更是盛赞他,“这就是双杠的范本。他的动作精准得令人难以想象。他没有对手,他只要把自己的动作做好,就没有人能够战胜他。他完成得就像体操难度表上画出来的一样。”
但2019年世锦赛和2020年全锦赛上交的两次“昂贵学费”,也让邹敬园警醒,除了继续刻苦训练保证难度外,他也开始在训练中更加注重细节,注重稳定性。
“之前想要的太多了,步子太快,所以伤病频繁发作,反而事倍功半。”如今,邹敬园学会了慢下来,“我还年轻,今年不行明年再来。”

“拼命三郎”在训练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训练前,他喜欢和队友们颠颠足球,休息时他还会听听音乐,看看书。公寓的柜子里被他放满了书,他看书涉猎广泛,有空就会看上几页。
他也学会了变得不那么追求完美——竞技体育的残酷,如果过于强调“完美”,必将给运动员背上一个重重的壳。卸下这样的重担,轻装上阵,让他能够抛去伤病的影响,避开心理的波动,反而成就了他的另一次蜕变。
他的梦想,就是夺得奥运会冠军。

5年前的里约,中国体操一金未得,遭遇滑铁卢。这一次,邹敬园和他的队友们要欲雪前耻,“打赢东京奥运会翻身仗”,重塑体操梦之队的辉煌。
除了将和队友争夺男团金牌外,邹敬园最大的目标,就是接过前辈李小鹏和冯喆的枪,捍卫中国体操最强项目双杠的荣耀。随着上届奥运冠军维尼亚耶夫因兴奋剂问题被禁赛,邹敬园对自己说“只需要正常发挥!”
因为他早已做好了准备,经历了那两次失误之后,他变得更加稳健平和,这次比赛就是他证明自己的时刻。

“压力必然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期待。因为疫情原因,日复一日的训练让人更想去比赛。”比赛前他说,人的一生必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东京奥运为国争光,就是他最大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