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林生斌案,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2021-08-04 20:15:52
来源:

  【摘要】 就社会公众而言,对于林生斌事件,也该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针对近期网络上反映林生斌涉嫌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开

就社会公众而言,对于林生斌事件,也该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针对近期网络上反映林生斌涉嫌违法犯罪的相关情况,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调查核实,并于8月3日下午通报称,“蓝色钱江放火案”证据确凿,未发现林某斌参与策划、实施该案的事实。

通报称,“林某斌与莫焕晶有不正常关系”“莫焕晶与任某真有亲戚关系,莫焕晶系任某真介绍到朱某贞家中做保姆”“案发现场有三名消防员为林某斌哥哥、林某斌妹夫、莫焕晶儿子”“放火案案发时的绿城物业保安杨某军系任某真姐夫”等情况,均为谣言。

通报一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新京报:以法律和事实抽薪止沸

在许多网民的质疑要点已超出纯道德层面,涉及某些法律问题时,很多所谓的疑点就该纳入法律框架下去调查、处理。对于涉法的线索,该启动法律程序的就该启动法律程序,这也合乎“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法律的归法律”的要求。尽管这份调查结论出来后,难免会遭遇“疑者恒疑”式的“不相信”结论,但法律调查本就不是以跟公众想象、大众揣测合拍为导向,也不该看舆论脸色给出结论。就社会公众而言,对于林生斌事件,也该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他有问题,该批批;他没问题,不谣诼;他犯了什么问题,就批评或处理。

澎湃新闻:“键盘断案”该消停了

澄清谣言是必要的。否则,作为当事人的林生斌及其亲属,就只能永远背负这些无中生有的指责和谩骂。而从法治的角度讲,这些肯定句式,也已然构成了对林生斌及其亲属的侵权,明确否定这些谣言,也是出于法治的逻辑。以脑补、臆测的方式,来指责一个人违法犯罪,这很荒诞。要知道,哪怕林生斌有违法犯罪的行为,也绝不该通过网友断案的方式来定罪,最终还是要回归司法机关。否则那就不是正义,而是正义的反面。惟愿通过这次事件,更多的人能够吸取教训,理性围观,用事实和逻辑说话,而不是在“细思极恐”中不能自拔。不然,伤害了他人,也毁了自己。

红星新闻:驱散围绕林生斌的“阴谋论”戾气

现在,调查组未发现林生斌参与策划“放火案”,并给出确切结论,这拂去了围绕林生斌涉“放火案”的迷雾,也为当地司法机关正了名。至于林生斌是否与保姆有关系,有无4岁孩子,也有了调查结果,始作俑者山东胶州网民黄某某等也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被调查。这件事中,究竟谁伤害了谁,调查组以事实为准绳,拿起法律武器,给了社会一个交待,也为之后的类似事件给出示范。围绕林生斌的争论,都应交由法律作答,不能让它成为一股“阴谋论”戾气的洪流。否则,当戾气的洪流呼啸而下,谁又能幸存?

网友跟帖:相信法律、理性围观

社会五十弦——

我们应该明白,法律和舆论是有一定界限的,法律讲究的是证据,而舆论是根据某些仅有的信息发表的个个人观点和看法。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这就是法律的公平。

新闻点评社——

林生斌一案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很多网友觉得难以接受,认为这不符合自己心中预想的结果。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网友们在面对一件社会问题时过早站队表明立场,在没完全了解事实经过的情况下通过主观臆断猜测真相,从而在发现真相与自己所猜测的不同时才会更加不愿相信。希望通过此次“全民狂欢”,可以让更多的人吸取教训,面对社会事件时能更加理性地围观。

稀土战团——

我觉得对林生斌的谴责应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没证据最好不要说太多。

柴酱同学——

相信公安,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知道很多人都讨厌林生斌,但是道德坏和犯罪是两码事,希望大家能理性点。

zqb黄少华——

无论是林生斌,还是吴亦凡,已经反复证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德不配位,必有殃灾。兴于流量者,也容易被流量反噬。只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能懂。或者说,一些自作聪明的人,总以为自己能够玩弄一切。#杭州通报林生斌相关情况调查结果#

来源:综合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