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有多荒唐?援助河南的志愿者被网友骂哭,谁把好心当作秀?

2021-08-04 17:27:09
来源:

  【摘要】 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同样也便利了我们的社交和生活。但是,网络也

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同样也便利了我们的社交和生活。

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隔着屏幕,隔着千里之外,发言人可以不必考虑对方的感受,肆无忌惮地辱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暴”。

在百度上搜索:“网暴”,便会出现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

普通人逃不过网暴……

网红逃不过网暴……

作家逃不过网暴……

明星也逃不过网暴……

就连奥运冠军也逃不过网暴……

有人甚至被网暴折磨致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些网暴者多半来源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往往自卑、极端、缺乏安全感以及愤世嫉俗。

网暴者没有底线,他们依靠着网络的便利无法无天,可以辱骂他人,造谣生事,甚至乱PS他人的照片!或许不常接触网络的人认为,一切不过是虚假的,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受暴者内心的委屈、难受。

就像前阵子火遍全网的援郑志愿者叶先生一样,本是做了件大好事,却蒙受了不白之冤。

叶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广州市民,当听闻河南发生暴雨后,意气风发的他便伙同几位同事,不远千里奔赴河南救灾。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其心可嘉!在郑州,叶先生和他的团队无偿修理了500多辆故障车,为郑州的救灾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当郑先生回到家乡后,迎接着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网友们无情的谩骂!

网友在骂郑先生什么?

我在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你被隔离了?

你傻不拉几地跑去郑州又跑回来干啥么?去把病毒带回来?

“你自己去郑州装模作样沽名钓誉,干嘛还要回来,就一直住在那里算了!”

傻……(自行体会)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位网友和其他“键盘侠”一样,也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首先,网友们只看到了叶先生从郑州回来,因为前阵子河南有疫情的存在,所以,即使他们不认识叶先生,也对叶先生出言不逊!

或许网友们的指责情有可原,毕竟疫情一直是全球人民都关注和警惕的焦点,这一点没错。但是,网友们只看到叶先生去了河南,却没想到他为什么会去河南?是去旅游吗?是去享受吗?不是,是救灾!

试想一下,当热情满满的叶先生跑去河南救灾,历经千辛万苦才从河南衣锦还乡。没有受到乡亲们的赞美不说,反而是遭到家乡人的指责与谩骂!换作是你,能不委屈,能不难受吗!

当然,疫情固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却是人心!难道说河南有疫情,所有河南人就都是“瘟神”了?难道你的亲朋好友,只要去过河南,你就全部断绝关系?凡事不能那么绝对!

更何况,叶先生并没有被检查出感染新冠肺炎,只是被日常的隔离检查而已!凭什么去救灾的英雄会受到这样的冷漠待遇?

面对网友的指责,我们可以想象叶先生有多委屈,他回想起自己和同事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灾区所做出的贡献,满是委屈。

你可以用有色眼镜说志愿者是沽名钓誉,也可以嫌弃对方可能会带来病毒,但最终的结果,只能寒了人心!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是因为有人性!人性是理解、是宽容、是博爱!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好人可言了!换位思考吧!

回到心理层面分析,网暴一类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道德绑架”的心理机制,这是一种站在圣人或者权威者权力下,用于引导他人服从的效应,说准确点就是“得理不饶人”。

舆论的压力可以将一个人捧上天,变成网红,变成明星。同时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让他无法正常生命,永远生活在负面阴霾中,最终走向地狱!

为何拒绝道德绑架那么难?

从道德的特性上来说,道德不仅有对错之分,还有好坏之分。人们在评论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通过他的性格给人归类。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好,那么他的评价就是正面的,大家就认为这个人和蔼可亲,愿意接触。

如果这个人的性格坏,哪怕是对方没有给自己造成什么困扰,我们也会远离他,甚至歧视它。

其实,性格不分好坏,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环境造成的,只是人类强行给他们按上了道德的标签。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件事也是如此,网暴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对别人做的事情评头论足,甚至出言不逊。

他们或许是为了发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顺、不如意,但是这种道德绑架,却会将巨大的负能量传递给受暴者。

施暴者和受暴者往往素不相识,却因为道德绑架的原因,将两者强行对立,长此以往,道德便没有正义可言。

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道德绑架,都不属于成年人应有的行为。面对疫情,我们可以严防死守,但不能草木皆兵。人性的歧视往往比病毒更可怕,如果我们总是彼此互相猜忌,没有信任的话,又怎能彻底战胜病毒呢?

#道德绑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