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经济参考报发文痛批网络游戏,将其比作新型毒品的一则新闻迅速推上热搜。文章举例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对游戏的描述如下。网络游
最近,经济参考报发文痛批网络游戏,将其比作新型毒品的一则新闻迅速推上热搜。

文章举例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对游戏的描述如下。
网络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这一新型“毒品”却突飞猛进、发展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就是这一个社会共识游戏是精神鸦片和电子毒品,导致长辈与青年人的争论再度碰撞。由于也许是争议过大,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删除了该篇文章,但是在网络上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封杀游戏,关闭游戏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过,二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也依然如此。
看到这里,如果您是为人父母,我希望您能耐心看完全文。

那么游戏真的就是精神鸦片吗?
游戏被称为电子毒品的原因无外乎是有许多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案例。
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许多家长都非常在乎自己孩子的成绩,而父母会认为游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所以当孩子成绩下降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是游戏的问题。

诚然,玩游戏确实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娱乐,否则就会导致心灵压抑。
而每个人娱乐的方式不同,如长辈的娱乐可能是逛街、打麻将、喝酒、钓鱼、刷短视频等等,而对于孩子他们选择的娱乐方式则可能是玩游戏。不管是哪一种娱乐方式,它都会占用一定的时间,父母可以利用个人时间自由发挥,同理应该也给孩子自由发挥的时间。
现在也有许多长辈同样抱着手机每天不放,外放看着短视频,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沉迷呢?如果大人都没有以身作则,又如何示范给孩子们呢?

有许多案例中,孩子成绩不佳,父母会怪罪于游戏,而通过观察发现,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孩子做不出题目对其进行挨打。
许多题目是需要思考时间的,而父母在旁的责骂、挨打,难道不是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吗?而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父母上,害怕挨骂,一心思考两件事,又如何专心学习呢?

虽然父母年长几十岁,生活经历也更多,我能理解为孩子好的理念,但是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孩子虽然理应听父母的,但是他们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互相静下心来,互相尊重,好好沟通,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他们的一切。
就像长辈们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一样,玩游戏也是放松的表现。而对于孩子是否沉溺游戏这件事,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比如规定时限,与孩子商量规划好学与玩的时间表,引导孩子做不同事的先后重要顺序等等。
而不是一看到孩子在玩游戏就对其进行辱骂和批评,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心,也容易导致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不应该只挑出一些玩游戏孩子导致成绩下降的案例,同样是玩游戏的情况下,也有许多青年人还是一样的考入了“985”“211”高等院校,如果按照游戏影响成绩的逻辑,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说这些孩子也是受游戏影响提升了成绩?

现代许多人,不管青年人或者已经成家的中年人都可能有玩游戏放松娱乐的习惯,而许多游戏其实承载了我们许多人向往的梦想罢了。我们拖着一天疲惫的身体,亦或是放假亦或是下班之后玩游戏,只是为了获得心灵慰藉,在游戏中可以释放压力。
例如在《我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操作创造出我们想要的房子和生活,探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曾去过的地下深洞。

图来源于:bilibili仙居建筑团队
又或者我们想翱翔于水中世界,探索无限可能的宇宙,这可以在《美丽水世界》《无人深空》《星界边境》中实现。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没有办法实现的梦想,在游戏中有无限的可能。面对生活的琐碎,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来解放压力。

家长最关心的是怕孩子会沉迷游戏、花钱买道具、血腥暴力等等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应该抨击的是游戏厂商防沉迷机制的不完善、对未成年消费管理的疏漏懈怠。更上一层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分级制度呢?不能任何事情都一刀切,炮轰所有游戏。
所以我认为,把游戏比作“精神鸦片”和“电子毒品”的说法是十分不合适的。这就好比一些地图炮一样,XX地方的人就喜欢做坏事,这种观点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游戏从个人角度来说,有娱乐放松,提升快乐感的作用。从行业角度来讲,它则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例如任天堂旗下GF的作品《宝可梦》就成为了全世界最畅销的游戏,其背后不仅为本国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以向世界输出其本土文化。
现在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优秀团队在制作国产游戏,让这片曾经只有进口游戏荒漠长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绿洲。而此时我们自己人就要把它捏死在萌芽中吗?

引用网上的一段话:
虽然大多数人注定普通,但总需要一个背锅侠,现在它叫游戏,我小时候背锅侠多种多样,早恋、小人书、课外书、动漫、偶像、连女孩子爱美都被认为会影响学习。
我希望越来越多人会明白,我们该呼吁和监督的是游戏未成年防沉迷机制的完善和年龄分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