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已经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同时也是第一位打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
已经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同时也是第一位打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 每个人都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为他欢呼喝彩,苏炳添一夜之间成为大家的心目中的男神,我觉得还不够,应该是YYDS。那么,在他的背后,成功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呢?
一、有明确的目标
2011年的时候,苏炳添跑了10秒16,当时很多人说他已经达到了顶峰了。他再也跑不快了。2013,他跑了10秒06,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当时也有在人背后说,10秒06就是他百米的极限。
但是,他有非常强的意志力和清晰的目标。他想要在冬奥会上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百米运动的运动员。打破中国人,甚至黄种人进不了百米决赛的魔咒。最后,他做到了。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如果目标明确,并且矢志不渝的追求,就会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苏炳添的例子,再次验证了拿破仑的观点。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更容易坚持做某事。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一直被业内神化,张一鸣曾经表示,他其实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偶尔也会因为刷抖音而拖延,因为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苦恼,最终导致时间管理目标下降。而真正推动他创业成功,高效完成工作是来源于目标管理。
张一鸣曾在微博中写到:“Stick To Truth, Stick To Target”。意思是为“直击真相,直击靶心”。
对目标管理:有靶心,明确的目标,承认自己的惰性,面对现实,不遮掩问题,只有面对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超级努力工作
苏炳添并没有过人的天赋,所有的成绩,都是他努力争取得来,而且他还是个特别自律的人,作息时间特别规律,晚上11点睡觉,早上7点训练,这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种习惯。他不抽烟也不喝酒,为的就是保持健康强壮的身体,冲进冬奥会的决赛。
如果拿努力与天赋来比较,我觉得努力更重要,因为不论你有多大的天分,如果不去不努力,不去思考,也没法把天分发挥出来。
所有人离优秀缺的不是天赋,而是努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但是,他却位居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之首。
在他幼年时期,背最简单的古文,都需要背诵很多遍才能勉强记住,考试也是班里的倒数几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渣,但是他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因为他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过,你不仅需要Work hard(努力工作),你还需要WORK SUPRE HARD(超级努力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短时蜕变,化蝶为蛹。
有的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三、做好最后的1%
在生活或工作中,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不把最后一步走完。比如:开车送朋友回家,路上已经用了将近1个小时,结果因为朋友家在马路对面,不方便掉头过去,可能即使掉头,也只是2,3分钟的事情,就把朋友扔在路上,自己开车走人。
很多人愿意开头,不愿意收尾,99步都走了,就是懒得走最后一步。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事差不多就行了,总觉得最后一点就算不做也无关大局,但是,这样完成事情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在工作中,这类人平时做一般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领导可能不敢交给他们。他们也许和走过一百步的人一样辛苦,但成就却大不相同。
大家知道,德国制造一直以来以质量好著称,如果要找一个比德国制造质量更好的国家,就只有瑞士了。瑞士并不生产很多东西,但是如果做,就要做到最好,因为这个国家太缺乏资源了,只能以质取胜。有时候质量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东西通常就特别贵。比如奢侈品,其实只比一般的高档商品好5%,但是为了这5%,人们可能多花了两三倍的钱。
很多人抱怨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因为北京的房子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而是给在各方面高出一筹的人才配享有的一种权利。

世界上,做得还算过得去的人与前1%的人相比,可能就差最后几步路,但是最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发展机会差别却很大。
牢记“瑞士制造”这4个字,在北京或者其他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梦想的住房或许离你就不遥远了。
加油,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