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通报”同时释放,林生斌事件也算是正式进入“常识阶段”。"通报"主要基于三个层次:一、没有发现林生斌卷入保姆纵火案;二、舆论监督下

与“通报”同时释放,林生斌事件也算是正式进入“常识阶段”。"通报"主要基于三个层次:一、没有发现林生斌卷入保姆纵火案;二、舆论监督下的“戏剧化人物关系”都是杜撰(具体可参看“通报”)。
要知道,对于“一”来说,属于这场风暴的“核心追问”,而“二”的存在,更多的趋向在于为“一”找支撑,而“其三”则属于“余波”,而“二”的存在则更多地归于“一”。
最终,这场风波的缘起是“再婚生女”,其根本推动力是“人设崩溃”。这一情形,舆论层面就会无穷无尽地放大“人性之恶”,以致于将林生斌重新置入案情中,而且更有可能在“人物关系”杜撰的干扰下,“立案调查”只能被强势推进。
从这一过程来看,林生斌虽然看上去有些清白,但从道德层面上看,“家暴出轨”(前岳父母)、“再婚女”、“商业人设”等道德层面上的反差,大概率上注定了他将经历这场风波。
仅仅就“通报”结果而言,尽管在舆论层面似乎有些失落,但出于人性的考虑,“没有发现林生斌参与保姆纵火案”,这一点也值得庆幸。说到底,他们中还有三个孩子,真如果“杀妻杀子”的案情逻辑成立,这事就真的成了人性的世纪案件。
的确,我们相信,在一切猜测中,即使许多人对林生斌从始至终都没有好感,但人们应该还是想以搞清楚事实真相为主要目的,对于那些杜撰“戏剧化人物关系”的干扰者,自然是不应该的。在这之后,林生斌事件正式进入了“常识阶段”,这场风波也意味着最终的结局。
诚然,在追问林生斌是否参与保姆纵火事件时,其实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朱家人”,可不管是“朱家人”,还是“朱家人”(林生斌前岳父母),还是“朱家人”,都没有“家暴”这件事。
为什么这么说,倒不是在“通报”释放之前,林生斌和“保姆纵火案”绝对没有关系,而是“保姆纵火案”的行为,如果“朱家人”在释放之前没有表现出那麽紧张情绪,就说明“保姆纵火”没有关系。
可以说即使“杜撰逻辑”已经被戳破,但留给“朱家人”和林生斌的鸡毛还是需要他(她)自己来承担。就林生斌而言,「自作自受」的因果存在,这更多的是「人设崩塌」,而对于「朱家」来说,更多的悲苦还在于朱小贞及孩子的不幸离去。
此外,舆论之所以为杜撰的“戏剧化人物关系”带偏,就在于《杀妻集》对“人性之恶”具有无限放大作用。可以说,即使有“杀妻杀杀杀杀杀杀夫”的绝对案例,但对于现实生活来说,终归还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对“保姆纵火”的再次涉入,只能说舆论层面因“杀妻案”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这从极端的信息冲击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戏剧化人物关系”的想像力的释放,更多的驱动力在于对世俗秩序的强烈憎恨。
想起来也很感慨,从《杀妻案》来看,基本上都涉及家族纷争,特别是利益方面的勾连,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使人们在复盘具体案件时,不免从利益的考虑出发,最终进入纷争的编织之中。因此,这些作家可以轻易地看到新闻报道,并成为他们对猎物的控制和引导。
同时,在“后真相”的舆论氛围中,我们可以提出合理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追问,可以对不道德进行批评,但对于信息的释放,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否则就会给公众的舆论造成严重的困扰,从而影响舆论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通知”中强调会对“杜撰”进行调查,确实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林生斌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其中也涉及到他周遭的关系链,同时也反映了舆论涉入的路径问题。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这实际上也是“旧案重捋”较为典型的具体实践。
因此,即使“通报结果”与“舆论状况”不符,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由于「舆论以为」与「舆论猜测」,一直在变化。特别是在舆论共诉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更加靠不住。因此对于舆论的追问,不要总是拿“扑空”说事,因为追问本不是为自己的想象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