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京的疫情惹了大麻烦,大家都气愤、担心,我也是。不过,在朋友圈看到两篇文章之后,我有点不同看法:文章的立意值得赞赏,但有些地方不够
南京的疫情惹了大麻烦,大家都气愤、担心,我也是。
不过,在朋友圈看到两篇文章之后,我有点不同看法:文章的立意值得赞赏,但有些地方不够有理有据,削弱了批判的力量。

01 “气炸了”没问题,写文章需要更多理性
先看这篇10万+的《捋一下南京禄口机场的流调,真把我给气炸了!》。
1.没人有免疫力?
文章提到,还没有专门针对德尔塔病毒的疫苗,我们没有人对德尔塔病毒有免疫力。
这恐怕有些武断了。


据我粗浅了解,新冠病毒变异很快,并没有专门针对某个毒株的疫苗,但并不等于疫苗完全无效。在中国,打了疫苗的人感染德尔塔毒株后,出现重症的不多。是不是没人对德尔塔有免疫力,是很难下定论的。如果都没有免疫力,之前几波疫情中的密接者们,全都感染了吗?
总之,对于科学问题,非专业人士最好不要轻易断言什么。
我刚想到这儿,专业的说法就来了。
7月31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在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从目前全球疫情情况看,出现打疫苗以后又被感染的突破病例是常态,不是例外;出现突破病例仍然是接种疫苗的巨大人群当中的极少数,不是多数。全球任何一款新冠病毒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预防感染,但总的判断,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在疫苗的控制范围内。
2.机场和外包公司都“以为”对方管?

对于保洁工作中的防疫,文章说:“外包公司以为机场管,机场以为外包公司管,结果谁也没管。”
这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不足为凭。我也见人转发过那段口语化的情况通报。但仔细想想,这么大的事,岂是“误会”能解释的?
到目前为止,大道消息并不支持“我以为你管,你以为我管”的说辞。
大道消息是这么说的:
7月23日,江苏省委决定暂停东部机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军的职务。7月21日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中提到,冯军在东部机场集团运营中管理不专业,将国际航班与国内航班由原来的分开运营变为统一混合运营,造成境外疫情流入,引发新冠疫情传播。此外,在发现阳性样本之后,禄口机场对相关人员的防控管理也不到位,造成疫情蔓延。
另外,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宾馆有外包合作关系的南京某物业公司负责人陈某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次之所以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原因在于机场在日常监管中没有做到位,而外包公司为了节省开支,怎么省钱,怎么做,没有把境外和境内的保洁员进行严格的人员分开。”

3.对广州疫情的误读
文章提到,专家说广州的那个病例是在酒店发现的,广州政府相当重视,直接就把病毒按在广州境内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广州那次疫情是确定源自酒店吗?并没有。
广州“5·21”疫情的源头基本上可以追溯到75岁的郭某,她住在荔湾区龙津街道锦龙社区,去过多家餐饮店,因不适而去医院就诊,然后被发现感染。
对于她从哪里感染,坊间有一些猜测,但我没看到定论。
后来,隔离酒店密接排查确实发现了一些病例。但我没听说酒店被认定为那波疫情的源头。
所以,到底是哪个专家说的?
其次,病毒被按在广州境内了吗?并没有。
广州“5·21”疫情,是传播到了佛山、湛江、茂名的。
言过其实的对比,并不可取。南京固然不堪,但广州也不需要那样拔高。
广东那一轮抗疫也不轻松。除了广州“5·21”疫情(德尔塔毒株),还有深圳“5·21”疫情(阿尔法毒株)和深圳东莞“6·14”疫情(德尔塔毒株),都是到了7月1日才宣告胜利:社区传播均已阻断,局部管控区域已逐步恢复常态生活与生产。
02 南京的公文水平真有那么差吗?
再来看一篇比较文艺的,《“文学之都”南京的公文水平》。
文中的第一个靶子,是那封著名的致歉信的问题,而我和朋友还发现了漏网之鱼。但这些都偏技术性,我放到后面再讲。
先说一个更大众的话题。
1.发个通知、公告而已,还能怎样?
那篇文章批评了一则通知和一则公告。
作者觉得,南京市暂停开放旅游景区室外区域的通知很奇怪:如果面向各个文化旅游场所,大可以直接发给各文化旅游场所的负责人,何必发在微信公众号上;如果面向游客,可没有一句是说给游客听的。

我觉得吧,人家就是一个发给各区旅游文化部门和文化旅游场所的通知啊,并对外公布了,这有何不可呢?
文章还批评说,玄武湖的闭园公告只有硬邦邦的官样口吻。
原来,玄武湖曾因开园和在微博上播报当前园区人数被骂。文章作者同意朋友圈的一个说法:这篇公文不是给领导看的,是给网友看的,要做的是平息网友的怒火,一定要有道歉的意思。

我觉得吧,闭园这事,最重要的是告知市民、游客。然后,网友不也知道了吗?一则闭园公告,为什么“一定要有道歉的意思”?
这两份公文的内容,跟它们的文体和用途是匹配的。对于兵荒马乱的南京,就别要求太多了。
而那篇文章还搬出了“教科书级”的《致居留在张家界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就更是错位的苛求了。
那是致游客的信,那是国内顶流的旅游城市,写信的是市委旅游工委。打温情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要对比,最好拿类似的文体。南京前一阵也发过《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我觉得也不差。

文章最后还附了一组张家界景区的闭园海报,满满的欣赏之情。但我觉得,那些海报有很大的败笔。
这里放两张看看:


每张图上的两道横线,画蛇添足了。我粗看时,还以为是图片拼接或者显示有问题呢。
2.致歉信的对与错
再来看那封名声在外的致歉信。

发文单位名称字号不统一的问题,文中的语法问题,都抓得好。
但也有不准确的指摘。可能是因为文章作者对相关新闻细节和公文格式不够了解。

(1)标题字号应该最大?
文章认为,“致歉信”是公文的标题,应该是整个内容里字号最大的。
这个说法就不对了。
按照公文规范,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致歉信在这方面是没错的。
对于发文机关标志(也就是文章所说的“抬头”,但公文规范中并不称为“抬头”),是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以醒目、美观、庄重为原则,没有明确规定字号。但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用很大的字号,明显比公文的标题大。
版式示意图:

去年疫情初期,外地同行的文件:


(2)单位名字错了?
上面的例图也带出了另一个话题。
文章分析认为,“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社会和社区防控组”跟落款不一致,是错的,多了“感染”二字。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曲折。可以归为全称和简称使用时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而不是对错问题。
去年疫情初期,这个病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还出了一些书。各级防控机构的名称里也用了这个叫法,有些机构名称则省略了“的”字。

南京那个指挥部的名字,一开始也是带有“感染的”,后来去掉了。


如今,落款的单位名称简化了,但文件的版头没改,算是不规范吧。
(3)一条漏网之鱼
这里还有个隐藏的问题。致歉信发出那天,就有朋友找我探讨,怀疑发文机关标志没有老老实实用小标宋。

我觉得吧,不同字库的小标宋在细节上是有差别的,但这里确实像是“私自”加粗了。小标宋“横细竖粗”的特点很明显。加粗之后,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就没那么大了。
我用某款小标宋模拟了一下,而且照着样子压瘦了一点,结果如下图:

第一行是没加粗的,第二行是加粗的。有内味了吧?

具体分析到此为止。
那篇文章认为,南京配得上不出语法错误、有温度有关怀、不打官腔说人话的公文。
道理是没错,但论证时,有些过了。
这届网友行不行啊?有时太容易感动,有时太容易愤怒。
我还是那句话:对于兵荒马乱的南京,就别要求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