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起中国国乒是否能拿下这枚团体金牌,我可能更关心刘诗雯个人情况。我父母这辈就没几个关注体育的,但在上一辈,我爷爷和我外公生前都很关
比起中国国乒是否能拿下这枚团体金牌,我可能更关心刘诗雯个人情况。
我父母这辈就没几个关注体育的,但在上一辈,我爷爷和我外公生前都很关注体育,爷爷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运动员,在我面前提起最多的应该是刘翔,而外公则很喜欢刘诗雯。
从很早起,我就认识这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可能在我还在玩泥巴的时候,这个被冠以天才乒乓球手的女孩,已经成为了中国体育界重点关注的对象,成了我印象里“别人家的女孩”。

4岁开始练球,7岁进体校,11岁进省队,13岁参加亚少赛,14岁进入国家队一队。在那个中国体育科学培养训练基础不牢靠的年代,基本上就是在超负荷让一个孩子进行训练和比赛,拿到咱们球迷们所熟知的就是像巴萨的佩德里那样连轴转。
现在想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话真是有道理的,早早出道被冠以天才名号,不仅身体上可能要经受不属于这个年纪应有的重压,在心理健康发展上也充满了问题。
他们太早接受成人社会中的功利心、结果论,没有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知过程,加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一点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都被放到无限大。
就像19岁的刘诗雯输掉世乒赛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她才19岁,作为一个年轻球员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在成长期输掉竞技比赛本来就在情理之中,但在中国国乒这支所谓“封神”的队伍里,输掉世乒赛决赛的关键分,似乎成了年轻的刘诗雯身上不容忘记的“耻辱”,尤其是在当时咱们的体育舆论依然以“金牌至上”论的情况下。
莫斯科确实不相信眼泪,但莫斯科之后伴随着天才少女名头而来的可能只有眼泪。紧接着而来的就是2011年鹿特丹的再次失利和2012年作为P卡选手(简称冷板凳选手兼职陪练)参加伦敦奥运会,之后再次被雪藏……这对于一个本该冉冉上升乒乓新星来说是多么残忍。

巅峰到低谷,有时候可能就是那一两分,有时候就是那一场比赛。
确实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但如果我们少一点造神少一点所谓对天才少年少女的过多捧杀,把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成长看得更常态,把他们也当做一个会犯错的孩子,把他们的失利看做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他们的成长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如果论”,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重来一次的,就像刘诗雯也回不去那些闪耀又肆意的青春。
有人也会说,同样是少年成名,同样经历了莫斯科惨败的丁宁为什么能够快速调整比刘诗雯早早出成绩。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命运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刘诗雯坐P卡替补,丁宁则顶替了受伤了郭焱参加了女单的比赛,尽管输给了李晓霞,但丁宁赢得了宝贵的经验。
很多人认为经验是很玄学的,但实际上再牛的运动员到了大赛的时候,都是靠身体的肌肉记忆和心理的经验来度过难关,在高速运转的身体与大脑中,找到曾经记忆中怎么处理难点的情况,怎么从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丁宁虽然输了,但她的记忆和经验中多了一个在奥运会的经历,这使得在2012年奥运会后,明显看到她是有蜕变的。
而刘诗雯没有,尤其是在这种决赛“极端环境”的情况下,刘诗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甚至一到关键场合想赢怕输,怕遭遇赛后冷藏的心态越发明显。
最典型的就是2015年苏州世乒赛,这也是刘诗雯和丁宁职业生涯重要分叉口。丁宁在决胜局崴脚的情况下依然站起来坚持比赛,而刘诗雯在决胜局被丁宁的场上治疗打断了节奏,自己在心理上先乱了阵脚,完全没有前两局凶猛扳平的气势,最终再次成就了丁宁的大满贯。

于是乒乓球队为了集体利益的稳定,而再次牺牲了当时贵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刘诗雯里约奥运单打的机会,理由是没有奥运单打经验,心理素质不佳。
保集体利益这点也没错,可是对于刘诗雯来说,没有奥运会单打经验这个理由,显然有点让人哑然失笑,就像不少单位招聘时总会写“毕业生优先,有工作经验x年以上优先”一样,充满悖论。
好在刘诗雯还在坚持,在熬过了想退役的心理状态和老将伤病期后,刘诗雯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的布达佩斯世乒赛。其中这趟冠军之旅刘诗雯送给队友陈梦和丁宁一人一局11-0,可见刘诗雯发狠拿下冠军的决心和职业生涯最后一次直通2020东京奥会的决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奥运会因为疫情推迟,刘诗雯的直通名额也成了问题,更艰难的是刘诗雯还要面对岁月与伤病的困扰,手、肩、肘,30岁的刘诗雯身体没有一处是完好无损的。
但为了职业生涯最后一届奥运会,刘诗雯咬牙坚持。不过奥运会女单名单里还是没有她,这一次则换成更年轻的陈梦和00后孙颖莎。
出道的时候被认为太年轻,巅峰的时候被认为没有经验,暮年的时候则被认为老了冲劲不够体能不足,刘诗雯作为天才少女出道,却在整个二十年职业生涯仿佛跟中国乒乓球冠军轨迹,乒乓球教练的选人标准来了个大错位……
尽管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总有人要当替补,总有人成为备选,总有人会成为金牌冠军背后的那片阴影,但三届奥运刘诗雯都站在阴影这面似乎也是太过悲情。
而给这样的悲情更添苦涩的是刘诗雯在东京混双比赛中与同样是老将的许昕搭档,拿了一块银牌。
乒乓球的银牌似乎就意味着失败,一切仿佛回到了那个莫斯科世乒赛赛后不断给人们道歉的刘诗雯。

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情绪失控的刘诗雯,习惯了眼泪也要留在被子里的刘诗雯,在东京,在媒体采访时就落泪数次,可见她真的是伤心了,也是心累了。
所以与其让她继续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心继续在东京征战,还不如让她回来好好养伤,对于乒乓球后面越发需要精诚团结且被冠以不容有失的团体战来说,这也是个合适的选择,而一定程度上说,像当年刘诗雯那样拿着P卡的王曼昱也得到了更早锻炼的机会。
对于刘诗雯个人来说,回来好好休养,更早地走向教练岗位,甚至未来在教练岗位上弥补球员职业生涯未曾完成的梦想也并非不可以,今年夏天欧洲杯中意大利队的曼奇尼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圆梦了,刘诗雯或许也能在往后的时间里用别的方式完成她未竟的梦想。
少年的绽放,巅峰的梦碎,暮年的不甘,刘诗雯的职业生涯或许就这样画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但依然祝福她早日康复,昂首迎接人生下半场的比赛,没有冠军,没有光环,刘诗雯依然可以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