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疏导这一环,以援助热线筑牢心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疏导这一环,以援助“热线”筑牢心理“防线”。
南京本轮疫情发生后,一些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开展了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比如,江宁区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选派8名专业心理医生轮流坐班。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接听心理援助热线超460例。比如,南京市文明办联合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五家市相关单位,开设了心理防疫热线,取得了积极效果。目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防控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
面临突发危机和紧急情况,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这是人之常情。一旦紧张焦虑过度,轻则损害自身身心健康,重则诱发各种不良的行为,甚至对社会产生危害;不仅短期看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效应,而且从长远看还会产生一些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给人们有筑牢有形的堤坝,戴好有形的医用口罩,而且要以专业的咨询服务、温情的情绪疏导,给人们戴上无形的“心灵口罩”、筑起心理防疫的“堤坝”。
开展心理疏导,要深化认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心理疏导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要畅通渠道、健全平台,开通相应的热线,设置必要的心理咨询室,有相应的心理疏导队伍,让市民在想咨询的时候有可以咨询的地方。要强化专业、提升能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不专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非但疏导不好相反还可能起负作用。要细分人群、精准施治。面对疫情,孕妇的焦虑、小孩的恐慌和普通人的紧张大不一样。面对核酸检测,很多小孩很恐惧,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一轮轮的检测,这些如果引导不好,将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影响。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妨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作一些宣传手册,推出一些知识服务,及时消除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疫情之下,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有的是出于对生活出现困难和挫折的担心,有的是因为担心感染病毒,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还有的是因为对病毒缺乏了解,缺乏必要的健康和医学知识。加强心理疏导,既要做好落实落细各项防控举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也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帮助群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几天,邵一鸣、张文宏等专家先后就“德尔塔”病毒发表了许多观点,强调“中国疫苗不惧‘德尔塔’”,说得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提醒我们,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引导情绪、疏导心理中的作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心理疏导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个人来说,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也是一条有力的援助“热线”。要保持理性平和,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分析疫情,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各项防控措施,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不信谣传谣,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