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说到沙漠,大家脑海中想到的画面就是干旱,缺水的情形。7月29日,中石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视频,视频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遇到了洪水
一说到沙漠,大家脑海中想到的画面就是干旱,缺水的情形。7月29日,中石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视频,视频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遇到了洪水的袭击,中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的近50辆侦探车辆,3万套设备被淹没。这一消息震惊全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我国最干旱的地方,竟然会发生洪灾?这简直无法让人相信。
我们知道最近河南和江浙地区的洪水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所致,但对于降水量极少的沙漠地区为何会突降暴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之一。该地区沙漠沙丘绵延,狂风肆起,因受到风的影响,所以这里沙丘时常移动,属于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平时降水量低也就算了,庞大的蒸发量很是让人恐怖,就平均来说,蒸发量竟高达2500—3400毫米。如此缺水严重的地区,在此生长的植物也是寥寥无几。如果植物能够在这儿生存下来,唯有凭借自己发达的根系来汲取地下的水分才能得以生存。

沙漠变“汪洋”,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缺水严重的地区,如果突然有一天狂降大雨,那这样的事件可谓是难得一遇。据专家解说,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普降暴雨的原因主要是随着高温的到来,高山冰雪的融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几条内流河造成了泛滥,从而形成了季节性洪水。再加上天山山脉迪娜尔山脉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没有绿化,因此降雨很容易携带大量的泥沙,从而形成洪水灾害。

除了本次洪水外,在新疆地区融雪性洪水出现的也比较多,比如2020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东大龙口河也是发生了融雪性洪水,就洪峰流量就高达每秒53立方米。
全球变暖,降水量增多是好事吗?
今年6月15日,克州,和田等地都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从15日8小时到16日8时雨量就达到了86.2毫米,24小时内总雨量就达到了93.4毫米。在南疆就有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这是南疆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记录,一天之内所下的雨量堪比两年的雨量。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降雨带北移,将给我国干旱的大西北带来了更多的雨水。有一些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了绿洲。虽然这与人类治理有一定的关系,但一些专家指出,全球变暖,雨带北移,未来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将会回归大陆时代,沿海富饶的地区将会陷入一片海洋,低洼的平原将会回归盐碱地,农业中心向内陆迁移,我国有望回到西周盛唐的温暖湿润时期,这究竟是真是假?

是否回归盛唐西周气候?
竺可桢曾研究过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第一个温暖期是在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是在东周,第二个温暖期在两汉,第二个寒冷期在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在唐朝,第三个寒冷期在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在明朝,第四个寒冷期在清朝。整体来说,我国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中,我国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与气候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我国最新环境研究成果显示,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如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都是处于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气候的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成长与丰收。在唐代时期,黄河流域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整个冬季以来都没有出现冰雪的天气,各种农作物茁壮成长,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柑桔没有出现冻寒的迹象。农业经济高速发展,国力繁荣昌盛。

据专家推测,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与干湿旱涝状况基本呈现一致的趋势。大约在2335年,我国北方气候有望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论证此观点,因为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