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生而孤独。都是自己独自一人来到世间,最终又独自离去。唯一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温暖的,就是人间的三种情义:亲情、爱情与友情。友情不同
人,生而孤独。都是自己独自一人来到世间,最终又独自离去。唯一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温暖的,就是人间的三种情义:亲情、爱情与友情。友情不同于亲情来源于血源关系,也不同于爱情那么具有高度的排他性与强烈的占有欲,它建立在社会交往当中与他人自然而然产生的好感之上,是一种非常令人舒悦而又不具备太多负担的情感收获。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也会发现,越往年纪大走,越多经历一些事情,身边朋友的数量就越来越少。那些在生命当中渐行渐远的朋友为什么会逐渐离我们而去,友情究竟败给了什么?
一:三观、性格本质上的不同,导致双方注定渐行渐远
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交朋友的:读书时,每到一个新的学校,就会结交到一些新的朋友;工作时,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也会交到一些新的朋友。这种朋友,大多就是离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最近的人,而且多半是起初在打交道过程当中,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比较聊得来的,又或者是最开始之时主动对我们表示出足够善意的人。
裴召华考到离自己家乡很远的一个城市读大学之后,就结识了一位好友林祖刚。小裴来自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的小康家庭,而林祖刚则出生于东南沿海地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他的父母都是经商多年的成功商人,两人在家庭背景方面悬殊很大。
之所以两人会成为好友,就在于林祖刚一开始就对裴召华表现出了比较主动的热情。两人住同一寝室,放下行李,收拾妥当,林祖刚就喊上全寝室的人一起下馆子吃了一顿大餐。而在后面几天的相处之中,他跟小裴算是比较谈得来,关系也就渐渐好了起来。
他们之间比较热络的友谊,保持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到了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有些冷淡了,而随着林祖刚搬出寝室自己租了一套公寓住了之后,两人私下里也就没了什么来往,关系恢复到了普通同学的程度。
现在林祖刚已出国,而裴召华正研究生在读之中。两个在外人看来都很有出息的大男孩,为什么就没办法维持一段原本不错的友谊呢?主要在于他们不是一类人。个性上的差异、对待金钱、物质的看法与追求生活的态度及对品质方面的要求上面的这些区别,都使得两人渐行渐远,没办法做朋友。
裴召华很明白自己与林祖刚在起跑线上面的差距,他主要的精力,全都放在读书上面。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尽量多读一点书,将来他才能在就业方面最大具有竞争性。而林祖刚就轻松得多了,他平时生活丰富多彩,精力并未全放在啃书本上。
大一的时候他总拉着裴召华一起出去玩,那时候小裴还是挺配合的。直到后来两人在交谈之间透露出来的一些原始性的差异越来越多之时,他才感受到了不妥。
因为林祖刚明确表示,自己的父母会在他大学毕业之后安排他出国留学镀金,学成归国之后会接手家族企业,他的人生大方向已定,所以既无压力,也无渺茫,就算想拒绝,也拒绝不了,因为他是家中的独子。
再有一点就是,这家伙花钱如流水,吃穿用度裴召华望尘莫及。虽然对方也并非刻意炫耀,但他的生活水准就定在那样一个高度。年轻人呆在一起,总还是有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对方在这方面高出几个等级,就算他愿意回回请自己吃喝玩乐,可裴召华的自尊心也不允许。渐渐地,他觉得还是与对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比较合适,从大二开始,林祖刚就开始不太喊得动他了。
裴召华内向、林祖刚外向;裴召华家境平凡、林祖则家境富裕;裴召华得拼命读书、林祖刚有权利玩乐……,因为三观、性格本质上的不同,导致他们双方注定会渐行渐远。最终他们真正处得来的好友,基本都是与自己情况差不多、人生理念差不多的人。
严格来说,交朋友不必一定各方面都相似,但最起码,在对待很多事物上的看法、双方当时的喜好与步调得基本一致,才有得谈、合得来。像这种缺乏基础了解,仅仅因为寂寞与不适应新环境而结交的朋友,最容易产生疏远的情况,最主要就是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
二:关系不够深,却轻易总喜欢给对方提出批评与建议。
有句话叫“敢私下当面给你提出批评与建议的,才是真朋友。”可很多人如果敢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做的话,你会发现,对方不仅不会感激,反而会拂袖而去。难道是人家“小肚鸡肠”、“不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吗?当然不是,而是给出建议的人过分高估了双方的友谊。
如果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孙孝臻是不会反感郑秀妍的,但问题是,她们认识也不过半年时间而已。而这位只能算是新朋友的女人,却总是用一种“人生导师”的姿态对待她。
一开始的时候,当对方总在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上“吹毛求疵”强行给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孙孝臻按她说的改正之时,孙孝臻只认为对方稍微有那么一点强迫症与完美主义倾向,并没太往心里去。为了保持这段友情、为了留住这个她觉得有缘分才会遇到的朋友,她选择了听从。
但是时间稍长一点之后,她发现对方的性格方面似乎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好像但凡遇到别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举止与自己的习惯不同之时,郑秀妍就会开始“攻击”对方。总是以自己为正确一方自居,然后要求人家这、要求人家那,容不下一点差异。要求完之后还回回得补上这么一句:“如果我们关系差那么一点,这些话我原本不会说。之所以说出来,就是为了你好。”
孙孝臻不干了,没有人喜欢被教育及教训,她们又不是一起长大的发小、也不是结交了许久的知己,明明关系不够深,对方却轻易总喜欢给她提出批评与建议,这让她觉得对方在自己面前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是在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她“交朋友”。就因为这样一个理由,她渐渐疏远了对方。
与朋友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样做非常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建意不要轻易这样做,可能最终双方都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容易反目成仇。
叔本华曾有句名言:朋友相处之道:礼貌是不要钱的,只有蠢人才会吝啬。要说如何才能保持友谊?善于倾听与尊重对方应该比急于表达与表现自己的存在感与重要性要有效得多。
三:喜欢以己度人,总是随意之间便触碰到对方的心理底线。
在这个社会上,几乎每个人的生活与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大家的价值观也就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对生活当中的大小事物的看法、态度方面的立场与要求也就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所有的人得明白一点:你不能太主观。因为自己认为某些事情不重要、某些观点很正常,就用同样的态度拿来对待自己身边的朋友。像这种喜欢以己度人的人,其实真的很容易在随意之间便碰触到对方的心理底线。
关于这些方面的例子真的很多,比如有些人因为从小对待父母或老师讲的话产生了免疫,就在成长过程当中养成了左耳进、右耳出以及随声附和、答应之后又完全不付诸行动的坏习惯。
长大之后,他们也会不自觉之间就把这些习惯用在了对待朋友上头。人家说的话不仔细听,等于对方说了也是白说;自己答应的事情转头就忘,导致对方认为你这个人总爱失言等等。
你认为自己跟亲近的人之间可以做到无所顾忌:什么话都能说、什么事都能做,但原本在这些事情上跟你态度完全不同的对方却会觉得你肤浅、粗俗等等……
一但这种印象生成,对于并非你的亲人的朋友而言,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质疑,觉得:“也许这个人不值得交来当朋友吧?”而由这种质疑再生成一种否定,你们之间的友情也就注定会形同陌路了。
此外,除了以上这些是为交友大忌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就是:就算是交朋友而不是找对象,最好还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友圈子与正确的节奏的那些才行。
总得来说,“自然相知”且不需要刻意迁就、能够时时找到共同话题、三观又一致的人才适合长时间相处。这样的话,双方因为各种差距而翻脸或疏离的几率才会最大程度减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