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站在风口上,抓牢大地

2020-07-31 11:30:26
来源:

  【摘要】 互联网+是眼下最热的话题,与朋友聊天中如果不能就此说上几句,根本不敢开口;策划个项目,不加上大数据的概念,不敢端上桌面。 前两天

互联网+是眼下最热的话题,与朋友聊天中如果不能就此说上几句,根本不敢开口;策划个项目,不加上大数据的概念,不敢端上桌面。 前两天,与一个80后、一个90后聊天时,两人说出几乎一样的困惑。90后说,自己最近集中调研一个从事互联网+农业的项目,这是当地一个县重点引进的项目,他之前已关注好几个月。但是,当他想方设法到达可以实现适时视频监控的种植基地时,并没看到描绘中的场景,他无数次联系项目负责人,总是被婉拒或很不凑巧地擦肩而过,小伙子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了,因为只有在连线通话的时候,他才觉得这个项目是存在的。80后说,前几天看到一篇介绍当地智造的文章,想到这一智造大项目轰轰烈烈启动几个月了,就兴冲冲地追踪访问参与的企业,结果让他叹气了,又归于平静。我觉得‘智造’不应该是一场运动,而是要做到持续推动。 他们的认知也许是片面的,但此类现象一定存在。这让人思考:互联网+是什么?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以提升经济内在品质为目的的、实实在在的新技术运用?还是一款时髦标签?或是用于融资的噱头? 国务院今年7月4日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部署了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等11项重点行动,既涵盖了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等经济层面的具体产业,也涉及环境、养老、医疗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领域,还包括网络设施、产业基础建设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创新。 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推动经济提质升级,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之所以叫指导意见,也意在激活思维,廓清思路,指导行动,当然也包括行为纠偏。 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起,中国互联网更多的是发展面向消费者的应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开始加速向制造领域、生产领域渗透。这意味着,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最大的焦点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也意味着互联网+不是找最容易的领域,而是找比较难、对国家整个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具有意义的领域去推动。 难的领域,多是传统产业。以高风险最弱质的农业产业为例,农民是互联网+农业的变革主角,他们能否快速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基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接受新事物能力、抗风险能力,谁也无法轻易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许,一个小小的网上操作失误,他们就有可能蒙受巨大损失。加上一些企业若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到农村圈钱圈地,互联网+农业的推进会更困难,甚至会出现农业-互联网的窘况。还有一些传统企业陷入唯互联网模式至上的陷阱,营销飘在天上,销售仍在地平线下,看上去很美却难以盈利,资金链紧张仍当掉底裤尝鲜,难免令人担心倒在黎明到来之前。 大部分传统产业正处于互联网+的进入期,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种种快速变革,焦虑、亢奋、茫然、无奈,各种情绪交织冲撞,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在热效应前,清醒的冷思考是 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要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宽广发展空间和成就梦想机遇,另一方面要看到互联网速度带来发展加速度的同时,也带来死亡加速度。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传统产业必须谨慎选择本行当的最佳切入点,不要轻易相信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因为,站在风口上能飞的猪,一定不是原来那只,而是已完成进化、改变基因的新猪。

  想法在落地,行动要抓地。对大多数被+到的行业来说,时艰、任重、道远,如何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需要强劲有力和恒久持续的支撑力量,更需要把脚步踩稳,把事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