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凤:媒体转型须完成社交化构建 区块链技术或应用到传播领域

2018-11-09 15:00:10
来源: 腾讯

  【摘要】 陈昌凤:媒体转型须完成社交化构建 区块链技术或应用到传播领域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她认为,当今时代原有媒体传播模式被颠覆,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受访者供图

互联网颠覆新闻获取习惯

新京报: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媒体传播面临哪些挑战?

陈昌凤:

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改变了公众使用媒介的习惯。互联网技术把原来公众通过读报、看电视、听广播获取新闻的习惯颠覆了,传媒如果还固守原有形态和发布形式,肯定行不通。原来的模式被颠覆,就需要自我变革,建立一个新的模式。传统媒体如果接续上就能生存,没接上就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挑战中被淹没。

另一个挑战是,现在传媒生态,包括技术、政治、文化都在变化,传媒定位、媒体人的方向也会不同。曾引发很多媒体人热情的场景改变了,很多媒体人原有的热情和理想状态很难持续。这种变革的情境,媒体和从业者确实需要一个新的适应过程。

新京报:你从事新闻教学多年,如何看待媒体的转型?

陈昌凤:

每次转型时,媒体都很痛苦,因为没有现成的方案,转型过程也会走弯路。但转型就是一次蜕变,蜕变是要脱胎换骨的。媒体的每次转型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真金。每一次转型都有新的英雄出现,也有大批的媒体倒下。

一些媒体人不敢正视这个挑战,也有的看不清形势。此前我主持过一个论坛,有媒体人说,现在不知道怎么转型,就等人民日报做出一个模式来,照着做就行了。

新京报:媒体融合应该怎样做,有哪些路径可以走呢?

陈昌凤:

媒体融合需要充分与新型平台合作,这是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

首先要打破传统思维,能够做起来、跟得上。这两年,微视频迅速占领新闻传播的半壁江山。前不久,《解放军报》都开设了抖音账号,这是第一个上抖音的军方媒体。

另外,要有一个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就是用户在哪,就使用哪个平台。形式上需要快速把传统内容解构成碎片化的信息,以适应移动端的传播。

新京报:你觉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是什么关系?

陈昌凤:

传统媒体和新平台,应该是彼此互动、互相关联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合作共赢,共同提升。

媒体转型须完成社交化构建

新京报:近一两年内,不少新闻APP相继上线,这种新闻“大战”中,媒体应该注意什么?

陈昌凤:

未来技术很大一个特点是移动化。这必然要求媒体改掉固化形态。APP只是现代移动化的产物,但长远来看,APP作为新闻的出口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用户必须要下载。

所以,媒体的当务之急是完成社交化和关系化建构。将来的媒体不会是单个原子化的,而是会变成一个大社区,会变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体社区。

新京报:网络时代,信息的发布节奏加快,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成为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陈昌凤:

信息发布的节奏、频率快了,缺乏必要的沉淀,肯定会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带来损害,出现信息不准确,甚至谣言。对于媒体来说,事实还是要摆在第一位的。对媒体人来说,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众对事件的判断。专业媒体的最大价值,肯定是在于保持它的专业性,保持对信息和舆论的正确引领。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媒体传播带来诸多挑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认为,应对这一挑战,传统媒体如果转型成功就能继续生存,否则就会被淹没在这股移动互联网大潮中。

同题问答

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召开五届,过去5年互联网行业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陈昌凤:

近年来,算法在信息平台的使用,是令我印象深刻的。

展望未来五年,你认为世界互联网行业会有哪些趋势?

陈昌凤:

物联网是一个大势,可能会出现“人联网”,即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人与网的连接。甚至通过一些智能化设备,人类的思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显示出来。

你对未来一年有什么期望?

陈昌凤:

希望能提升专业媒体的优势,做出有专业水准的新闻,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新闻专业性是核心价值所在。也希望媒体能借助新科技和新平台,让融合更加深入,媒体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