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机遇孕育创新绿色投资工具,招商基金ETF创新与实践厚积薄发

2022-07-04 13:05:51
来源:

  【摘要】 助力“双碳”战略践行绿色金融 招商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今日发行

  自我国“双碳转型”确定目标后,围绕“双碳”工作已全面展开,“碳中和”也成为投资行业的高频热词。“双碳”在战略下,公募基金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首批公募基金向中国证监会上报的中国证券交易所碳中和ETF近日获批。

  招商基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使命,饮用产品创新“头啖汤”,其细分赛道ETF产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碳中和ETF招商引资,代码:159641)于7月4日正式发行,该基金跟踪中国证券交易所碳中和指数(SEEE覆盖碳中和相关细分的碳中和指数是投资者绿色投资的有效工具。

  招商基金副总经理欧志明表示,招商基金将充分发挥公募基金包容性金融的优势和特点,借助招商绿色金融业务平台,让优质碳中和产品“飞进普通人家”让更多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双碳”在时代的投资机会中,分享绿色低碳的投资红利机会。

  “双碳”机会孕育创新绿色投资工具

  “碳中和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欧志明说,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建议“零碳”或“碳中和”中国的气候目标“十四五规划”也将“双碳”战略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双碳”目标是监管部门继续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包括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双碳”在深刻变化下,战略将为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发展机遇,同时,“双碳”金融机构也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积极配合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碳中和指数的推出是资本市场实施碳高峰、碳中和战略、促进可持续投资实践的重要投资工具。据了解,上海环境交易所碳中和ETF被动跟踪SEEE碳中和指数由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交易所指数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20日联合推出。根据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应用上海环境交易所开发的碳中和行业减排模型计算碳中和贡献,从沪深市场选择市值较大的清洁能源、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的目标,以及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

  作为绿色投资工具,SEEE碳中和指数基本覆盖碳中和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该指数行业不仅涵盖了电力设备、公用事业等深度低碳行业,还涵盖了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等传统高碳减排领域,充分反映了“双管齐下”碳中和路径。从历史表现来看,上述同源数据显示,SEEE自基日(2017年6月30日)以来,碳中和指数上涨了121.05%超过同期中证环保指数(61.64%)环保50指数(977.35%)略低于内地低碳指数(127.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22%),SEEE自基日以来,碳中和指数最大回撤-34.13%低于上述三个其他指数,说明SEEE碳中和指数具有较好的风险回报率。

  招商基金ETF创新和实践积累

  近年来,被动投资是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ETF基金也是被动投资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ETF截至2021年底,国内市场持有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1)ETF账户数为752.与去年相比,99万户增长了25.50%。其中,个人投资者账户数量为750.机构投资者账户33万户.66万户。为了更好地服务日益增长的家庭。ETF投资客户群、招商基金建设完善、独特ETF产品线将继续投资于工具型产品市场。

  欧志明指出,中国证券交易所碳中和ETF毫无疑问,产品的创造和管理将成为招商基金绿色金融业务生态系统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产品追求“好指数”“好工具”双重特征:

  好的指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将为各行业部门的低碳发展和高碳转型带来两个发展机遇。中国证券交易所碳中和指数的独特之处在于,该指数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交易所指数公司联合建设。在指数编制方案中,增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碳排放的权威和专业数据,该指数不仅涵盖了清洁能源、储能技术等深度低碳领域市值较大的成分股,还包括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具有较大碳减排潜力的上市公司“碳中和”属性为投资者绿色投资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投资目标。

  好的工具。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加上ETF产品本身的突出优势:透明度高,风险分散,成本相对较低,资金使用效率高,目标范围广,ETF产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并逐渐成为投资者不可或缺的资产配置工具。作为中国ETF招商基金是产品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ETF产品创新研发、投资管理、客户群运营、投资者教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目前,招商基金已建成相对完善和独特的ETF产品线和深度一样深ETF,创大盘ETF旗舰宽基产品等;也有云计算ETF,消费电子ETF,生物科技ETF专注于科技、医药、消费等核心轨道的标杆行业主题产品。

  注:SEEE碳中和指数基于2017年6月30日(2018年至2021年)2021年)以来,分别为-26.51%(2018),27.35%(2019),68.61%(2020),31.55%(2021)。